清明前的风里总飘着些细碎的桂香——不是金桂,是惠灵山陵园里那些老桂树的香,淡得像没说出口的想念。上周路过陵园路口,卖纸扎的阿婆举着“先预约”的纸牌,见人就念叨,我忽然想起去年陪奶奶祭扫的模样:没预约,排了半小时队,奶奶攥着爷爷的照片,手冻得发红,额角的汗把照片角浸得发皱。
其实预约不是麻烦,是怕想念挤在同一条路上。去年的队伍里,有位阿姨抱着父亲的骨灰盒,急得直掉眼泪:“早知道要预约,我昨天就该守着手机抢。”今年惠灵山上线预约系统,我特意提前三天研究——打开微信搜“惠灵山陵园”公众号,点底部“祭扫服务”选“祭扫预约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,选好日期时段就行。尽量选上午8点前或下午2点后,中间高峰时段不仅排队久,停车场都要绕三圈。我约了周六8点,奶奶凑着手机看预约信息,眼睛亮得像当年爷爷给她买糖葫芦时的样子:“这个点好,老周以前总早起打太极,说不定能赶上他‘晨练’。”

预约成功只是第一步,有些小细节能让祭扫更安心。带老人的话,记得在备注里写“需要轮椅”,园区会提前把轮椅推到入口左手边的服务点——去年我推奶奶找轮椅,走了半公里才找到,她累得直揉腿,我心里特别难受。园区不让带明火,门口有“以纸换花”的摊子,用纸钱换一支白菊花,免费又安全。我去年烧纸时风把火星吹到冬青上,吓得赶紧踩,鞋跟都掉了,今年打算用菊花代替,放在爷爷碑前,花瓣上的露水滴在照片上,像爷爷在笑。
还有些暖心事要唠:入口便民服务点有热乎姜茶,像奶奶熬的那样浓;卫生间有母婴室,带宝宝的妈妈不用发愁;甚至有擦鞋布——去年我蹲在碑前擦爷爷的照片,把裤子蹭脏了,今年可以借块布慢慢擦。昨天晚上,我把爷爷的照片装进透明文件袋,奶奶摸着袋口说:“明天要穿藏青色外套,是老周给我买的,他说我穿这个好看。”
今早到陵园时,晨雾还没散,碑前的冬青刚浇过,水滴在照片上。奶奶把红烧肉放在碑前——用保温桶装着,还热乎——轻声说:“老周,我们来了,没迟到。”风里的桂香更浓了,是爷爷种的那棵树的香,他以前总说:“想我的时候,闻闻桂香就行。”其实预约不过是提前跟想念“打个招呼”:我要来了,你等我一下。
离开时,入口的预约牌子闪着光,阿婆的纸牌多了行字:“先预约,不排队。”风里飘着桂香,飘着红烧肉的香,飘着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是赶时间,是慢慢来——慢慢擦干净碑上的灰,慢慢说那些没讲完的话,让想念落地,让遗憾变少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