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灵山宝塔陵园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北京东边那座依着燕山的园子”——没错,它坐落在三河灵山脚下,燕山余脉的温柔曲线裹着一园青柏,连风过处都带着松针的清苦香气。沿着山门往里走,石板路两旁的国槐已经有碗口粗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写的便签,“爷爷,我这次考试考了100分”“奶奶,我学会骑自行车了”,风一吹,便签纸轻轻晃,像有人在点头回应。

有几个墓地”的疑问,其实陵园的规划从来不是“数格子”。从2009年开园至今,灵山宝塔陵园顺着山势划分了12个主题园区,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“性格”——比如正对山门的“福泽园”,是最早规划的区域,柏木成行,每一方墓碑都对着灵山的主峰,阳光穿过柏叶洒在碑身上,像铺了一层碎金;西边的“清宁园”偏安一隅,沿着缓坡往上走,园子里种了大片玉簪,夏天开白色的花,像撒了一地月光,很多家属说,站在这里连说话都忍不住放轻声音,怕惊碎了这份安静。

还有近年颇受关注的“生态纪念园”,藏在园子的最深处。这里没有传统的石碑,而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地面种着侧柏或银杏,树牌上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简短的话——“爱养鸟的老周,现在住在树洞里”“喜欢穿红裙子的阿姨,变成了银杏叶”。去年有位阿姨的子女选了这里,因为阿姨生前是小学老师,最爱带学生去公园认植物,“她说要当一棵会讲课的树,继续给小朋友们讲银杏的故事”。这样的区域,与其说“墓地”,不如说“生命的另一种扎根”。

灵山宝塔陵园有几个墓地啊-1

说到服务,灵山宝塔陵园的工作人员常说,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当成“生命记忆的保管员”。每个园区都有专属的“记忆管家”,比如福泽园的张姐,会帮常年在外的子女在忌日浇浇墓前的月季,擦擦墓碑上的灰尘;清宁园的李哥,记得每棵玉簪的开花时间,会提前给家属发消息:“您母亲的玉簪要开了,过来看看吧。”每年清明,园子里会办“追思市集”,有手作师傅现场做纸花,有用逝者生前照片做的书签,连卖青团的阿姨都是附近村里的,说“这是我妈当年的配方,甜而不腻”。去年有位小伙子在市集上哭了,说“我爸生前最爱吃这个青团,上次吃还是三年前”,阿姨赶紧递了杯热水,说“没事,以后每年我都来,给你留一份”。

其实啊,问“灵山宝塔陵园有几个墓地”,不如问“有多少种关于思念的样子”。12个园区,藏着12种对生命的尊重:有的家属喜欢热热闹闹,选福泽园,因为离山门近,清明能见到很多老邻居;有的家属偏爱安静,选清宁园,因为能听到山风穿过柏叶的声音;有的家属想和自然融为一体,选生态园,因为能变成树,变成花,变成风里的味道。说到底,墓地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和逝者“保持联系”的地方——春天去看玉簪花,秋天去捡银杏叶,偶尔站在树底下说说话,风会把声音带上去,就像他们还在身边,轻轻应一声“哎”。

灵山宝塔陵园有几个墓地啊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