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景仰园裹着松针的香气,我跟着工作人员往深处走,路过几株开得正盛的玉兰,花瓣落在步道上,像撒了一层淡粉的雪。“前面就是如意区了。”工作人员的声音放得很轻,像是怕吵醒林间的风。

景仰园在昌平区的山脚下,不算热闹,但胜在离自然近——三面环山,一面傍水,连鸟叫都比市区慢半拍。很多家属选这里,就是图个“能让亲人住得舒服”。如意区是景仰园里最“有温度”的片区。设计师说,当初命名的时候,翻了很多老画册,最后选了“如意”——不是因为它常见,是因为这两个字里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祝愿:顺遂、平安,哪怕走了,也能带着生前的小圆满。所以如意区的步道不是直的,而是顺着山势弯成如意柄的形状;旁边挖了个小湖叫如意湖,湖里种了睡莲,夏天的时候,粉的白的花浮在水面,像谁把天上的云揉碎了撒进去;湖边的石凳是用老榆木做的,坐上去能感觉到木头的纹路,像小时候奶奶家的门槛。第一次来如意区的人,很少先问价格,大多会先站在湖边发会儿呆——风把睡莲的香气吹过来,带着点湿润的水汽,连悲伤都变得软和了些。

景仰园骨灰林如意区价格表-1

但价格终归是绕不开的话题。我问过工作人员,如意区的价格到底怎么算?他笑着摇头:“不是标好的数字,是‘配’出来的。”比如单穴,价格大概在8万到12万之间;双穴贵一点,15万到20万,但不是简单的“1+1”。靠近如意湖的位置,因为能看到水面的游鱼和岸边的玉兰,价格会比深处高2万左右——有位阿姨选了这里,说她先生生前爱养鱼,每天下班都要在鱼缸前站半小时,“现在他能天天看鱼,应该开心”。而松林中的穴位,藏在几棵高大的油松后面,只能听到风穿过松枝的“沙沙”声,价格反而亲民,单穴8万出头就能拿下。有个年轻姑娘选了这里,说她爸爸生前是程序员,总说“最想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写代码”,“这里的松树密,连手机信号都弱,刚好符合他的‘隐居梦’”。除了位置,价格里还藏着些“看不见的心意”。比如园区免费提供刻字服务——不是那种机器刻的生硬字体,而是请书法老师手写,隶书的稳重,楷书的端庄,甚至可以选逝者生前喜欢的行书;刻好后,工作人员会用软布擦三遍,确保每个笔画都亮得能照见人。还有摆件,家属带过来的陶瓷小狗、玻璃弹珠,工作人员会帮着摆成逝者生前的样子——比如有个小朋友的穴位上,摆了一排奥特曼玩偶,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帮着调整位置,不让灰尘落上去。

其实很多家属选如意区,不是因为价格便宜,是因为“这里像家”。有次我碰到一对老夫妻,拿着卷尺量双穴的间距,“我们俩生前总抢沙发,现在得选个宽点的,省得再闹矛盾”。工作人员在旁边笑:“放心,如意区的双穴间距比别的区宽5厘米,就是给你们留着‘吵架’的地方。”老夫妻听了,也跟着笑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泪。还有个阿姨,每个月都来如意区,带着自己做的桂花糕,放在逝者的穴位前,“他生前最爱吃这个,我每次来都带,园区的保洁阿姨不会动,说要留着让他‘吃’够”。阿姨说这些的时候,语气很轻,像在跟老伙伴聊天。

景仰园骨灰林如意区价格表-2

离开的时候,我回头看如意区,阳光穿过松枝洒在步道上,像铺了一层碎金。风里飘来玉兰的香气,还有远处如意湖的蛙鸣。突然明白,为什么有人说“选墓地不是选块地,是选个能装下回忆的盒子”——如意区的价格,从来不是数字的叠加,是松风、是湖景、是刻在石头上的手写体,是工作人员帮着摆玩偶的温度,是每个家属想起亲人时,能轻轻说一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