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巷口青团的甜香吹过来时,我正站在阳台翻去年给爷爷拍的照片——他坐在陵园银杏树下,手里攥着我带的桂花糕,眼睛弯成两道月牙。今年想再去陪他说说话,邻居阿姨的提醒突然冒出来:“现在灵山宝塔陵园要提前预约啦,别像去年那样跑空。
去年清明的拥挤我还记得:六点到陵园,入口队伍绕了三个弯,爷爷的墓碑前挤着三家人,想说的“爷爷我想你”被嘈杂声咽回去,最后只能匆匆放下祭品就走。今年的预约制倒让我松了口气——每半小时只放二十组家庭,相当于给思念留了专属“包间”。上周跟妈妈聊起,她也说:“这样好,能安安静静跟你爸说说话,不用赶着抢位置。”原来不是规则变麻烦了,是陵园想让每一份想念都有落脚的地方。
预约流程其实比我想的简单。上周我试着用微信操作:搜“灵山宝塔陵园”公众号,点“清明祭扫预约”入口,选了4月5日上午9点到9点半的时间段,填好姓名、身份证号和电话,提交后立刻收到了二维码。客服还特意发消息提醒:“带好身份证和预约码,门口有志愿者引导,不用着急。”想起楼下张奶奶不会用手机,我帮她打了陵园电话,工作人员耐心问了日期和人数,说“阿姨您记着15号上午10点来,我们帮您留好位置”,挂电话时张奶奶笑着说:“这服务比我闺女还贴心。”
昨天去陵园踩点,发现不少暖心细节:入口处多了免费鲜花兑换点,用自带的纸钱能换一束新鲜菊花(既环保又好看);每个墓碑区都摆了小桌子和折叠椅,方便放祭品或坐下来聊天;保洁阿姨拿着抹布擦墓碑边缘的灰尘,见我过来笑:“现在人少,能慢慢擦,让每个家庭都有干净地方说话。”最让我感动的是志愿者——一位阿姨扶着颤巍巍的老爷爷,一边走一边说:“叔,您慢点儿,您儿子预约的10点,时间还早,我陪您先去休息区喝杯温水。”

其实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是赶热闹,是“我还记得你”。预约制不是给思念设门槛,是让这份记得更从容。就像爷爷以前常说“慢点儿,才能品出桂花糕的甜”,今年我会带着温热的桂花糕,握着预约码慢慢走进陵园,在爷爷的墓碑前坐下来,把攒了一年的话慢慢说:“爷爷,我找到了你爱吃的那家桂花糕,还是热的;我升职了,就像你以前希望的那样;对了,楼下的小猫生了崽,我抱了一只,跟你以前养的那只一样,黄白相间……”
风里飘来银杏叶的味道,跟爷爷身上的肥皂味很像。我摸着墓碑上他的名字,突然觉得预约来的不仅是一个时间段,是陵园给每个祭扫者的温柔——让我们不用慌慌张张,不用挤挤攘攘,能好好把思念摊开,慢慢说给最爱的人听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