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推开窗,巷口的槐树落了半地碎白,风里裹着点湿润的泥土味——是清明的气息漫过来了。去年这个时候,我和妈妈攥着刚买的纸钱往静安墓园赶,刚到门口就被工作人员拦下:“今天要预约才能进。”那天的太阳很毒,我们站在树荫下翻公众号,手心的汗把手机屏幕浸得发亮,最后还是等了半小时才补到现场号。今年早早就记着,上周刚把清明的预约订好,连妈妈的轮椅通道都问清楚了。

其实预约的流程比想象中贴心。打开微信搜“静安墓园”公众号,首页显眼处就是“祭扫预约”入口,点进去先填墓碑编号——这个得提前翻家里的安葬证,我去年就填错过一次,差点找不到爸爸的碑;接着是祭扫人信息,最多能约3个人,我把妈妈、我和表妹的身份证号提前存在备忘录里,省得临时翻手机;最后选时间段,上午8点到10点是高峰,我选了9点半,想着能避开最挤的人流。提交后没两分钟,短信就来了,除了预约成功的提醒,还附了张路线图,把停车场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——去年我们绕了三圈才找到车位,今年总算能少点慌乱。

静安墓园预约祭扫-1

对了,还有些小细节得念叨念叨。要是临时有事改时间,提前一天在“我的预约”里就能调整,别嫌麻烦;要是没预约直接去,现场也能扫码,但人多的时候可能要等,尽量还是提前订好。还有啊,墓园不让烧纸,只能带鲜花或水果,我提前买了爸爸最爱的百合,还装了罐他以前爱喝的碧螺春——去年放了瓶白酒,风一吹倒在碑上,洒了满桌,今年用密封玻璃罐装着,应该不会漏。

昨天特意给墓园打了电话,问有没有无障碍通道。妈妈的膝盖有老毛病,去年推她上台阶时,她攥着我的手说“不疼”,可我看见她额角的汗顺着眼角往下流。客服小姑娘很耐心:“从二号门进直走,有个缓坡通到各个区,门口还有轮椅可以借,押身份证就行。”挂了电话,我把这件事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顺便加了条“带块擦碑的软布”——去年用纸巾擦,把碑面蹭出了细痕,今年特意买了绒布,要把爸爸的名字擦得亮亮的。

静安墓园预约祭扫-2

到了预约那天,我们七点就出门了。门口的工作人员扫了预约码,笑着说:“里面人不多,慢慢走。”沿着柏油路往里走,两边的松柏长得更密了,去年我在爸爸碑后刻的小字还在:“爸,我学会煮嫩蛋了。”蹲下来擦碑上的灰时,妈妈在旁边叠纸鹤——是爸爸以前教我的那种,翅膀要折三下,不然“飞不高”。风卷着纸鹤的边角晃了晃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,爸爸举着风筝跑在前面,喊我“快放线”,现在风筝没了,纸鹤留在碑前,倒像是替我们飞到天上了。

临走的时候,妈妈把纸鹤系在松柏枝上,阳光穿过枝叶洒在上面,泛着淡淡的金光。路过门口时,工作人员笑着跟我们道别:“下次来提前约,有需要再找我们。”坐在车上往回走,妈妈摸着口袋里的身份证说:“今天没累着,轮椅推得很顺。”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槐树,突然明白,预约不是麻烦,是让我们能“慢慢”的——慢慢擦干净碑上的字,慢慢说没说完的话,慢慢把心里的想念,都揉进这一段不慌不忙的时光里。

其实啊,所谓的“准备”,不过是想给心里的那个人,多一点温柔的仪式感。就像妈妈说的:“预约好了,我们就能好好陪你爸说说话,不用急着赶时间。”风从车窗里钻进来,带着点槐花香,我摸了摸包里没拆封的嫩蛋——今年终于能给爸爸煮个嫩的了,放在碑前,应该不会再被说“太老”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