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住在海淀蓟门桥的王阿姨来说,每个月第三个周六的清晨都是“有盼头的”——她会提前半小时起床,把昨晚蒸好的枣糕装在玻璃罐里,再理一理刚从楼下花店买的白菊,然后攥着保温杯往西直门公交枢纽走。6点25分,她站在“西静园专线”的蓝色站牌下,远远看见那辆浅灰色大巴转过来,车身上“西静园公墓”的红字在晨雾里晃了晃,司机老周隔着挡风玻璃冲她招招手:“阿姨,今天来得早啊?老位置给你留着。”
这辆班车是王阿姨的“救星”。从前她去看老伴儿,得倒两班地铁再坐40分钟公交,扛着祭品挤得胳膊发酸,有次还把鲜花压折了,站在墓前掉了半天眼泪。直到去年春天,公墓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提醒“我们开了专线班车”,她才试着坐了一次——没想到司机不仅帮她搬东西,还特意把她安排在靠窗的软座椅,说“阿姨您晕车,这个位置稳当”。从那以后,王阿姨的“看老伴儿日”再也没犯过难。
西静园的班车线路不算复杂,却把“贴心”写进了每一个细节里。目前固定有两个发车点:西直门枢纽和德胜门公交站,早上6:30、7:30各发一班,下午2:00、3:00从公墓返回。司机都是在殡葬行业干了五六年的老员工,熟得能叫出常乘客的名字——比如总坐最后一排的张叔,他女儿在朝阳上班,每个月让他坐班车去祭扫;比如带孙子的李姐,每次上车司机都会帮着抱孩子,还提醒“台阶滑,慢点儿”。车厢里的小柜子永远备着晕车药、纸巾和温热的矿泉水,冬天的时候,老周会提前10分钟打开暖气,让刚从寒风里进来的人先暖一暖手;夏天则把空调调到26度,怕老人吹着肩膀疼。
最让家属安心的是班车的“弹性调整”。每年清明、冬至前后,公墓都会加开早6点的班次,有时候还会根据路况临时延长运营时间——去年冬至下了场小雪,老周特意把返回的时间推迟到4点,等最后一位阿姨扫完墓,他举着伞站在车边说:“路滑,我扶您上车。”有次一位新来的家属找不到站牌,打了班车的联系电话,老周绕了两公里路去接,还帮着搬了三大箱祭品,家属连说“谢谢”,他挠挠头:“都是应该的,谁没个着急的时候?”

上周末我跟着王阿姨坐了一次班车。车上大多是中老年人,有人在小声聊家常,有人捧着照片发呆,前排的阿姨在给旁边的人看孙子的幼儿园画本:“你看,这是我家小宝画的太爷爷,说要贴在墓碑上。”车开得很慢,沿着北三环往西,路过圆明园的时候,晨雾刚好散了,阳光穿过树影洒在车厢里,王阿姨摸着玻璃罐里的枣糕,轻声说:“我老伴儿以前最爱吃这个,现在坐班车能带着热的过去,他肯定高兴。”
快到公墓的时候,老周按下广播:“前方到站西静园公墓,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,下车时注意台阶。”车厢里的人慢慢站起来,有人整理了一下衣领,有人把鲜花理了理。车停稳后,老周走下来帮大家搬东西,王阿姨抱着枣糕罐,跟在人群后面往墓区走,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她抬头看了眼天上的云,嘴角弯了弯——那朵云像极了老伴儿从前戴的鸭舌帽。

其实对坐过这辆班车的人来说,它从来不是一辆“交通工具”。它是清晨的一句问候,是怀里温热的矿泉水,是司机帮你扶着的那箱祭品,是你在墓前说话时,心里知道“等下能坐舒服的车回去”的踏实。西静园的班车开得很慢,慢到能让你好好想想要跟思念的人说什么;却又很快,快到能让你早点摸到墓前的青草,闻到风里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