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炎黄陵园,很多北京人并不陌生。作为昌平区运营多年的合法性公墓,它坐落在天寿山麓的缓坡上,园区里的炎黄坛、松柏道,还有每年清明飘着的纸鸢,都成了不少家庭关于“离别”的记忆锚点。而2019年,恰好是这座陵园价格体系里的一个“关键帧”——既没赶上疫情后的成本上涨,又延续着前几年的市场规律,所以直到现在,还有人翻出当年的价格表,想看看那时的选择与现在的变化。
2019年的炎黄陵园,价格像一把刻着刻度的尺子,把不同需求的家庭都接住了。最主流的传统立碑墓,是大多数人的选择:面积0.8到1.2平方米的标准墓位,价格在8万到15万之间浮动。靠近园区中心炎黄坛的位置,因为采光好、离公共活动区近,当年要卖到13万到15万;而在园区西北角靠近竹林的区域,同样大小的墓位,8万到10万就能拿下——不少人会选这里,说竹林隔音,像给先人留了个“安静的院子”。生态葬的热度那年刚起来,树葬是其中的“网红”:每座墓位搭配一棵小松柏,墓碑是嵌在地里的青石板,价格5万元左右,很多年轻人觉得“这样的离别,像把亲人种进了春天”;花葬更便宜,3万到4万,墓位藏在一片月季花丛里,每年五月花开时,整个区域都是香的;壁葬则是最简约的,2万到4万,把骨灰盒嵌进墙体,上面刻上名字和一句短诗,适合喜欢“轻量级”追思的家庭。至于艺术墓,那年还是“小众选择”,需要找设计师定制,用汉白玉或者黑 granite 做材质,雕上龙凤、牡丹或者逝者生前的爱好——比如有个老先生是京剧迷,当年定制的艺术墓刻了幅“霸王别姬”的浮雕,价格到了28万,现在还在园区里,成了不少人参观的“小景点”。
为什么2019年的价格是这个样子?其实藏着不少“天时地利”的因素。首先是园区的配套刚升级:2018年底,炎黄陵园装了全新的监控系统,把原来的泥土路换成了青石板步道,还建了一个能容纳50人的小追思厅——这些成本分摊到墓位上,每座大概涨了5000到8000元。其次是政策的影响:2019年北京开始严格限制传统立碑的面积,要求“单墓不超过1平方米”,所以当年的传统墓位比前一年少了15%,供需关系一紧,价格自然往上飘了点。还有市场需求:2019年是“60后”父母的离世高峰期,很多家庭急着买墓位,园区里周末经常能看到带着老人照片选位置的子女,这种“刚需”也让价格稳中有升。炎黄陵园的位置真的很讨巧——离北五环才40分钟车程,走京新高速直接到门口,比周边的十三陵公墓、佛山陵园都近,这也是它价格比同类公墓高2到3万的原因。

现在回头看2019年的价格,更像一面“镜子”。之后的2020年,疫情来了,园区要做消毒、测体温,运营成本涨了不少;2021年,石材和人工费用又涨了10%,所以炎黄陵园的价格从2021年开始,每年以8%到10%的幅度往上走——现在的传统立碑已经到了12万到20万,树葬涨到了6万到8万,壁葬也得3万到5万了。所以很多人问2019年的价格,要么是想对比“现在比当年贵了多少”,要么是家里老人在2019年前后去世,想补查当年的缴费记录;还有些做殡葬行业研究的人,把2019年的价格当作“疫情前的基准线”,用来分析行业的变化。但更动人的,是藏在价格背后的故事:那年有个姑娘,为了给去世的妈妈选一个靠近樱花树的墓位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