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这一辈子,总会有那么一次,要为最亲的人找一个“永远的家”。不是随便选一块地,而是要找一个能让人想起“归处”这个词时,心里会暖一下的地方。中华永久陵园,就是很多人心里的那个“暖处”——它藏在昌平的山坳里,像被大自然轻轻抱在怀里。

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,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。这个位置,往大了说,是皇家陵寝所在的天寿山余脉;往小了说,是抬头能看见山尖的云,低头能听见风过松林的地方。第一次来的人,都会被沿途的风景“骗”到:本来以为要找的是个严肃的地方,结果车开着开着,就钻进了一片绿海——路两边的国槐枝叶搭成拱廊,阳光漏下来,在车玻璃上跳碎金;等转过一个弯,十三陵水库的波光突然撞进眼里,像一面碎银子做的镜子。再往前开两公里,朱红色的大门就立在那里,门楣上“中华永久陵园”六个鎏金大字,居然带着点家的温度。

为什么选在这里?老人们说这是“上风上水”,可更多人在意的,是这里的“烟火气”——不是菜市场的热闹,是一种“被时光记得”的感觉。陵园里的步道是青石板铺的,每块石头都有几十年的年纪,缝隙里长着细小的三叶草;每座墓碑旁边都种着松树,是那种慢慢长的老松,枝桠弯得像在伸手抱人;亭子里的石桌石凳磨得发亮,偶尔能看见有人来陪亲人坐会儿,摆上一杯温茶,说说话,风把茶烟吹得飘起来,混着松针的香,一点都不凄凉。有次我看见一位阿姨,蹲在墓碑前给妈妈编花环,用的是陵园里开的野菊花,她一边编一边说:“妈,你以前总嫌我编的花环丑,你看这次怎么样?”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,我突然懂了,这里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重逢”的地方。

其实找中华永久陵园一点都不难。从市区出发,沿京藏高速向北,到昌平西关出口下,顺着十三陵的指示牌走约10公里,就能看见陵园的入口——朱红色门楣上的鎏金大字,在阳光下泛着温厚的光。如果坐公交,345快路到昌平北站,再转昌67路,到“中华永久陵园站”下车,站台旁边有棵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折的纸船,像在等谁来拿。哪怕是第一次来,也不会觉得陌生:工作人员看见你会笑着点头,像招呼邻居;路口的指示牌画着可爱的松树图标,生怕你走丢;连卫生间的洗手台都摆着一盒纸巾,上面贴着手写的便签:“水有点凉,别冻着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地址在什么地方-1

我曾经问过陵园的管理员,为什么要把这里弄得这么“不像陵园”?他指着不远处的松树说:“你看那些松,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种的,现在都成荫了。我们想让来这里的人,不是带着眼泪来,而是带着回忆来——想起亲人做饭的香味,想起小时候一起逛公园的下午,想起他们说过的‘等我老了,要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’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松针落了一地,他弯腰捡起来,放在手心,像捧着什么宝贝。

原来所谓的“地址”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坐标。它是山的形状,是水的声音,是风里的松香,是工作人员的笑,是每一个来这里的人,都能找到“安心”的感觉。中华永久陵园在昌平的山坳里,也在每一个需要“归处”的人心里——它不是一块刻着地址的牌子,是一个“可以把想念放进去,还能收回来温暖”的家。

有时候我会想,人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地方?不是为了“结束”,是为了“延续”——延续那些没说够的话,没陪够的时光,没做完的梦。中华永久陵园就在那里,藏在昌平的绿海里,等你带着回忆来,等你带着想念来,等你说一句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