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长安园骨灰林的入口处。朱红色门楣上的铜铃被风吹得清凌凌响,像去年奶奶在阳台喊我吃粽子的声音——去年清明来的时候,这里排着绕到路口的长队,我攥着鲜花站在太阳下,看前面的阿姨举着手机找健康码,后面的老爷爷扶着拐杖叹气;今年却只需要扫一下微信里的预约码,闸机“叮”地开了,松径上的青苔沾着晨露,我踩着碎光往山上走,忽然觉得连怀念都有了更温柔的“提前量”。

其实预约哪是麻烦呢?不过是给思念留够呼吸的空间。长安园的松树有二十多年了,枝桠织成绿网,把阳光切成碎金。去年我看见张奶奶蹲在三排五号碑前,旁边挤着三拨人,小朋友的气球差点碰翻她的菊花,她抹着眼泪说“就想跟老头子说说话”;今年她提前三天约了上午九点,我路过时,她正坐在碑边石凳上,把苹果切成薄片摆成花,轻声说“老头子,我学了新糖包做法”。风把她的白发吹落在“爱妻”两个字上,志愿者都站得远远的,怕打扰这份安安静静的“对话”。

长安园骨灰林祭扫预约-1

至于预约的操作,真的比煮一碗阳春面还简单。我妈连微信付款都要学三天,这次居然自己搞定了——打开“长安园骨灰林”公众号,点“祭扫服务”里的“预约登记”,选日期、时段(上午八点到十点或下午两点到四点人最少),填同行人数(最多三位),提交就行。不会用手机也没关系,入口便民服务台有穿红马甲的小姑娘,拿着pad帮你输信息,还会给张打印的预约单,写着“请慢走,有需要找志愿者”。上周我帮楼下李爷爷预约,小姑娘特意提醒“后天有雨,我们备了免费伞”,李爷爷攥着单子笑:“比我儿子想得还周到。”

预约后的体验,才是最让人安心的。上周我约了下午两点,松径上没几个人,我把向日葵放在爸爸碑前,慢慢擦上面的灰尘——去年这个时候,有人催“能不能快点儿”,今年却能把碑缝里的青苔都抠干净。旁边服务亭飘来茉莉茶香气,志愿者端着杯子过来:“姐,喝口热的。”亭子里放着免费擦布、鲜花包装纸,还有张手写提示“请把思念留在风里,把垃圾带走”。风掠过松枝,传来远处鸟叫,我忽然懂了:预约不是“限制”,是“珍惜”——珍惜每一个来的人,珍惜每一句没说出口的话,珍惜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柔。

下山时路过入口的铜铃,有个小姑娘拽着妈妈衣角问:“我们预约了,是不是能和爸爸多待一会儿?”妈妈蹲下来摸她的头:“对呀,这样爸爸能听清楚你说的话。”风又吹起来,铜铃响得更脆,我摸着口袋里的预约单,二维码还带着体温——原来最好的怀念,从来不是挤在人堆里哭一场,而是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,把心里的话慢慢说,把没做完的梦慢慢讲,像奶奶喊我吃粽子那样,像爸爸教我骑自行车那样,安安静静的,却热热闹闹的,在风里,在松叶里,在每一片落下来的阳光里。

长安园骨灰林祭扫预约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