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做房产中介的朋友小夏吃饭,她放下筷子就开始吐槽:“最近接了好几个问朝阳陵园的客户,去年问的价格今年涨了快两成,我得天天翻陵园的最新通知,就怕说错了。”其实不止她,最近刷殡葬服务群,“朝阳陵园后续价格”早成了高频词——明明去年还在纠结选哪个墓区,今年再问,预算得往上提一截。
要问价格变的根儿,第一就得说土地。北京的殡葬用地有多紧?去年民政部门发布的数据里,城六区的经营性公墓用地存量不足100亩,朝阳陵园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“城心陵园”,位置卡在东五环边,往南是CBD,往北是亚奥商圈,周围全是成熟社区。去年陵园想扩一小块墓区,光土地审批就走了半年——不是手续麻烦,是辖区里根本没多余的“殡葬用地指标”。就像你买市中心的二手房,业主说涨价就涨价,不是他贪心,是房子本身值那个价。
再说说服务。现在的陵园早不是“一墓一碑”那么简单了。朝阳陵园去年刚升级了“生命纪念服务”,比如可以给逝者做数字墓碑——扫二维码就能看生前的照片、视频,甚至语音留言;还有生态葬区的“花漾墓”,每季度会有工作人员帮着换当季的花,比自己去买还勤。我去实地看过,原来的老旧停车场改成了新能源车位,入口处的保安室换成了“便民服务站”,能帮家属打印纪念册、借轮椅。这些升级不是白来的,成本都得算在价格里——就像你买房子,带装修的肯定比毛坯贵,道理一样。
还有政策这只“无形的手”。去年北京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意见》,要求“提升生态葬比例”,朝阳陵园的传统墓区占比从原来的60%降到了40%,剩下的全改成了树葬、花葬、壁葬。传统墓区变少了,想买的人没少,价格能不涨吗?再说环保要求,现在墓区的墓碑材料必须用“可降解石材”,原来的普通花岗岩不让用了,这种石材比原来贵30%——你想想,一块碑贵几百,整个墓区的成本得涨多少?

其实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与其纠结“价格涨了多少”,不如先想“自己要什么”。如果更看重位置和传统仪式感,那传统墓区虽然贵点,但图个安心;如果想选更环保、性价比高的,生态葬区其实挺合适——比如朝阳陵园的树葬,价格才是传统墓的三分之一,还能每年免费浇树。还有个小技巧:提前问清楚陵园的“长期服务包”,比如有没有20年后续管理费的优惠,有没有免费的周年纪念服务,这些隐性成本比表面的“墓价”更影响长期支出。

那天和小夏聊到最后,她笑着说:“其实客户怕的不是涨价,是涨得不明不白。”朝阳陵园的后续价格变,不是“坐地起价”,是城市发展、服务升级、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。说到底,殡葬不是“买个墓”那么简单,是给逝者找个“家”,给生者留个“念想”——只要这个“家”值得,价格其实是次要的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