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车窗时,我正握着方向盘往九公山的方向开。清明前的周末,路两旁的桃树刚抽新芽,粉粉的花苞像藏在绿里的小灯,倒比盛开时更让人忍不住放慢车速——好像慢一点,就能把对奶奶的思念捂得更暖些。

去年清明我犯了个“急脾气”的错:没预约就直接往九公山跑,结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堵了整整一个小时。看着前面望不到头的车龙,我握着奶奶生前织的羊绒手套,手心全是汗——明明是来陪她说话的,倒先在车流里耗光了耐心。今年早早就听朋友说,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开始推行“预约祭扫”,我提前三天在公众号上点了几下:选日期(周六下午两点)、填信息(姓名、联系方式、亲属墓位号)、确认提交,不到五分钟就搞定了。出发前一天还收到了短信提醒,连停车场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,比去年省心多了。

到园区的时候刚过两点,阳光把停车场的水泥地晒得暖暖的。穿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站在入口处微笑着挥手,我报了预约手机号,他立刻指了指旁边的停车位:“3区C位,离您要去的福泽园最近。”拎着刚从园区服务中心拿的免费白菊花,我沿着石板路往上走——路两旁的油松长得比去年更高了,枝桠交错着挡住阳光,漏下来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。奶奶的墓碑在福泽园的第三排,旁边紧挨着一棵小柏树,是我去年清明种的,现在已经快齐腰高了。我蹲下来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,把菊花轻轻放在碑前,风刚好吹过来,花瓣颤了颤,倒像奶奶以前拍我手背的样子:“慢点儿,别摔着。”抬头时,刚好看见不远处的长城——城砖上的青苔晕着深绿,城垛口的风卷着松涛声飘过来,忽然就觉得,奶奶好像没走太远,她就在这松风里,在长城的影子里,陪着我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预约祭扫-1

其实这次祭扫最让我安心的,是园区里“慢下来”的感觉。没有去年的拥挤,没有此起彼伏的喇叭声,连保洁阿姨都拿着抹布轻手轻脚地擦着石凳。我坐在墓碑旁边的石阶上,摸出手机给奶奶看我上周拍的小侄女的照片——她刚会走路,踮着脚够茶几上的苹果,像极了小时候的我。风把照片吹得翻了一页,露出奶奶去年生日时的视频:她戴着我买的珍珠项链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,说“这链子太贵,下次别乱花钱”。眼泪掉下来的时候,我听见旁边传来轻轻的脚步声,回头看见工作人员端着一杯温热的姜茶站在那里:“阿姨说您坐了半天,喝口茶暖一暖。”接过杯子,姜香混着松气钻进来,忽然就觉得,原来“预约”不是约束,是给思念留够了时间和空间。

最后想跟打算去九公山的朋友提个醒:如果能避开周六上午的高峰,选下午两点以后去会更清净——那时阳光没那么烈,松风也更软;不用带太大的祭品,园区服务中心有环保的鲜花和祈福卡,比烧纸更合奶奶的心意;还有,别忘了在公众号上看一下“祭扫指南”,里面写了哪些区域可以停车,哪些路能推轮椅,比自己瞎摸索强多了。

风又吹起来的时候,我把奶奶墓碑上的落叶扫干净,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。远处的长城在云层里若隐若现,像奶奶以前织的毛线围巾,绕着九公山,绕着所有想念的人。其实所谓的“预约”,不过是给思念找一个温柔的出口——提前一步,让重逢的路更顺一点,让想说的话,能说得更慢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