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老火车站广场,肯德基的霓虹灯还没熄灭,王阿姨攥着用报纸裹好的白菊,站在“凤凰山陵园班车点”的蓝色牌子下,不时抬手腕看表——这是她第一次坐陵园的班车去看老伴。上周邻居李姐说,现在不用转三趟公交了,班车直接到陵园门口,她特意提前半小时来,怕错过早班。

六点三十五分,一辆印着“凤凰山陵园服务车”字样的中型巴士缓缓靠过来,司机师傅探出头笑:“阿姨,是去陵园吧?上车找个靠窗的位置,能吹到风。”王阿姨点头,攥着菊花的手被司机轻轻扶了一把——这一扶,让她想起去年自己搬着花圈挤公交时,旁边人避之不及的眼神,突然就红了眼眶。

其实凤凰山陵园的班车线是今年春天才调整完的。之前常有家属反映,市区到陵园的公交要绕远路,老人小孩走不动,陵园就联合公交公司优化了路线:平日(周一到周五)发两班,早8点、10点从老火车站广场发车;周末和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加开6点半、7点半的早班,末班车延长到下午5点。“很多人想多陪亲人坐会儿,不想赶时间。”陵园的客服小周说,上次有位姑娘哭着打电话,说想等夕阳照到墓碑上再走,他们特意让末班车等了她十分钟。

凤凰山陵园班车接送时间-1

班车里的细节藏着不少心思:座椅是软包的,不会硌到老人的腰;窗户能全部推开,风裹着桂花香吹进来,冲淡了祭品的甜腻;前排货架上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应急药品,司机师傅的座位旁挂着一把晴雨伞——上周下雨,有位阿姨没带伞,司机把伞塞给她,说“我住得近,跑两步就到了”,结果自己淋得浑身湿透。

凤凰山陵园班车接送时间-2

张大爷是班车的“常客”。他72岁,腿有老寒腿,以前去陵园得坐公交到山脚下,再爬半小时坡,每次回来都要在床上躺半天。现在坐班车直接到陵园正门,下车还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扶他走台阶。“上次我带了老伴爱吃的桃酥,司机师傅帮我装在保鲜袋里,说‘别蹭碎了,你家老爷子要吃整的’。”张大爷摸着腿上的护膝笑,“这班车不是车,是把我和老伴的距离拉近了。”

要是怕错过班次,其实有很多办法:关注“凤凰山陵园”公众号,点“班车查询”就能看到实时位置,老火车站广场→陵园”的班车还有15分钟到站;或者打陵园的服务电话0512-xxxxxxx,接线员会把当天的班次调整说清楚——上周下暴雨,他们提前半小时发了通知,让家属不用冒雨等。

中午十二点,班车停在陵园门口的香樟树底下,王阿姨捧着整理好的白菊下车,回头望了眼巴士——司机师傅正帮一位抱着婴儿的妈妈搬婴儿车,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车身上,“凤凰山陵园服务车”的字样泛着暖光。她想起老伴生前总说“等退休了,我们一起坐班车去看山”,现在虽然只剩她一个人,但这班车,好像把老伴的话变成了真的。

下午五点,末班车的发动机声穿过陵园的银杏林。车上的人有的捧着剩下的半束菊花,有的拿着没吃完的青团,没人说话,但空气里没有往常的压抑——司机师傅打开收音机,放起了《茉莉花》,是老人们爱听的版本。王阿姨靠在座椅上,望着窗外的夕阳,摸了摸口袋里的公交卡——下次来,她不用再提前查公交路线了,只要到老火车站广场,那辆印着“凤凰山陵园”的巴士,会准时等她。

其实祭扫的路从不是孤单的。凤凰山陵园的班车里,装的不是冰冷的时间表,是帮家属把“想念”变成“能到达”的心意——它知道老人怕挤,所以用了软座椅;知道家属怕赶时间,所以延长了末班车;知道雨天会冷,所以备了伞。那些藏在时间表里的细节,那些司机师傅的笑容,那些志愿者的搀扶,让去看亲人的路,变成了一趟温暖的归程。

傍晚六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