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松脂味钻进衣领时,我刚好走到长青园的侧柏林区。阳光穿过枝叶漏下来,在地上铺了一层碎金,每棵树的树干上都挂着小小的铜牌——那是2016年前后埋下的思念。很多老北京人对长青园的印象,是从“把故人种在树里”开始的。2016年的时候,北京的殡葬市场正处在转折点:传统墓穴价格悄悄涨到每平几万,而长青园的骨灰林却走了另一条路——把思念种进树苗里,价格也贴紧了普通人的日子。
那时候最受欢迎的侧柏单穴林位,价格大概在1.2万到1.8万之间;要是选两棵树合葬的位置,差不多2.5万到3万;油松因为生长得更挺拔,价格会贵个两三千,单穴在1.5万到2万左右。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标价,而是“让想念有处安放”的底气——比如张桂兰阿姨,2016年给爱种树的老伴选了1.5万的侧柏林位,“老陈生前没实现的种树梦,我帮他圆了”。她摸着如今比自己还高的树干,眼里的光像撒在松针上的阳光,暖得让人鼻子发酸。
2016年的长青园,不仅卖林位,还卖“温度”。每选一个林位,会送一块能刻六字以内的小铜牌,“父如松,常伴我”“老周,茶温着”,这些短句子比长篇悼词更戳心;每年200块的维护费,包括修树、清理落叶,很多家属说“来的时候树又高了一点,像故人在陪着自己长大”。有个姑娘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了林位,每年来都贴一张便签:“妈妈,我考上大学了”“妈妈,我找到工作了”,风一吹便签纸飘起来,像妈妈的手轻轻抚过她的头。
藏在价格里的,还有当时北京推广绿色殡葬的心意。作为首批生态葬试点,长青园的林位享受了政府补贴,比同期其他生态葬场所便宜30%。民政局的人说:“不想让‘怀念’变成负担,让想选生态葬的人不用因钱犹豫。”所以2016年的价格,不是“卖位置”,是“帮人把思念种进土里”。

现在再去长青园,2016年的小树苗已长成腰粗的大树,松针沙沙响像故人在说“我很好”。那年的价格数字或许会被遗忘,但树里的思念从未变过——就像风里依然飘着当年的松脂味,就像每棵树都在陪着想念的人,慢慢走过一年又一年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