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天寿陵园的入口处,看着电子屏上滚动的“预约祭扫通道”提示,忽然想起上周帮母亲操作预约时的小插曲——她握着手机反复确认“这样就约上了?”的样子,像极了当年送我上学时攥着作业本问“没忘带吧”。

其实母亲一开始是抵触预约的,去年清明她还说“祭扫还要排队约?难道想念也要按点来?”直到今年春天,她跟着我体验了一次预约后的祭扫——提前选了周六上午9点的时段,我们到的时候,入口处没有往年的长队,志愿者笑着接过她手里的菊花,指了指不远处的台阶:“阿姨,您选的时段人不多,直接走这边就行。”那天母亲在父亲的碑前坐了整整四十分钟,从“你种的月季今年开了三朵”说到“孙子上次考了满分”,风里没有催促的脚步声,连落在碑上的阳光都比往年慢了些。她后来跟邻居说:“现在才知道,预约是给想念留了个‘专属座位’。”

天寿陵园预约祭扫-1

说到预约的操作,其实真的像和老朋友约茶一样简单。母亲现在已经能自己熟练操作微信公众号了——打开“天寿陵园”公众号,点下方菜单栏的“祭扫服务”,再选“祭扫预约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,选日期和时段。她总说“要选上午9点,你爸以前喜欢在上午浇花,那时候太阳不晒,说话清楚”。提交后弹出的二维码,她会小心截图存在相册里,说“这是和你爸的‘约会凭证’”。上周她还跟我说:“昨天我帮楼下张阿姨约了,她儿子在外地,我教她的时候,她眼泪都掉下来,说‘终于能好好跟老伴说说话了’。”

陵园里的贴心细节,更让这份“约会”多了些温度。上周来的时候,我们刚走到碑前,就看见保洁阿姨拿着小刷子在帮隔壁碑清理灰尘:“有些子女没时间常来,我们帮着擦擦,让老人的‘家’干净点。”入口处的便民服务点摆着免费的矿泉水、创可贴,还有志愿者手写的“温馨提示”:“如果忘带鲜花,门口爱心花店可领一支,都是新鲜的。”母亲那次忘带父亲爱吃的桃酥,志愿者赶紧说:“阿姨,那边便利店有,我帮您去买?”母亲握着桃酥走到碑前,说:“你看,现在连想念的‘小遗憾’都能补上。”

天寿陵园预约祭扫-2

昨天离开的时候,母亲又回头望了望父亲的碑,手机里的预约二维码闪着微弱的光。她笑着说:“下周我再约一次,要跟你爸说你最近换了新工作,他肯定高兴。”风里的桂香更浓了,我忽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“慢慢来,急什么”——原来预约制的意义,就是把“急着想念”变成“慢慢相见”。它不是冰冷的规则,是给每一份牵挂的温柔接住:让你不用在人群里挤着说“我想你”,不用在催促中草草收尾,而是能坐在碑前,让风裹着桂香,把心里的话慢慢说给TA听。

其实所谓的“预约祭扫”,哪里是约时间?是约一份“不慌不忙的想念”,约一次“全心全意的相见”。就像母亲说的:“以前来祭扫像赶场,现在像赴约——提前把想说的话在心里过一遍,到了碑前慢慢说,连风都在等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