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六陪妈妈整理清明祭扫的用品,她翻出压在抽屉底的那包风干菊花——还是去年清明前在菜市场挑的,黄色花瓣卷着边,凑近闻还有淡淡的清苦香。她用指尖轻轻抚过花瓣,突然抬头问:“去年去长安园跟着人流就进去了,今年是不是得更早起床?”我掏出手机翻开长安园的公众号通知,指给她看最显眼的一行字:“2024年清明祭扫需提前预约,未预约者无法入园。
妈妈的眉头轻轻皱了皱:“预约会不会很麻烦?去年清明我和你爸……”话音顿住,她想起去年的情形——我们七点半到园区门口,已经排了半条街的队。入口闸机的滴滴声混着孩子的哭声,有人抱着骨灰盒被人流推着往前,保洁阿姨举着扫帚在人群里绕圈,脚下的落叶和碎花瓣堆了厚厚一层。我拍了拍她的手背:“妈,去年那样才叫麻烦呢。你忘了我们找到爸的格子位时,浑身是汗,连给爸摆苹果的手都在抖——预约是给每家人留够‘好好说话’的空间啊。”
其实预约真的没想象中复杂。我手把手教妈妈操作:微信搜“长安园骨灰林”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清明服务”再选“祭扫预约”,输入家属姓名、骨灰寄存编号(这些信息去年存过,直接跳出来),接着选日期和时段——早上9点到11点是错峰,下午2点到4点人少,妈妈选了前者,说“你爸习惯早起”。帮邻居张阿姨操作的时候,她眼睛花,总点错“下一步”,我握着她的手慢慢挪,五分钟就搞定了。预约成功会发短信,里面有二维码,到时候直接扫就行,不用打印纸单子,揣着手机就能进。
预约好之后还有几个小细节要注意。比如选了上午9点的时段,尽量提前10分钟到,门口有工作人员引导扫码,避免扎堆;园区里不让烧纸钱、放鞭炮,能带的是鲜花、水果,或者家里做的小点心——去年我带了奶奶爱吃的桂花糕,放在墓前,风一吹,甜丝丝的香味飘起来,好像她坐在旁边说“小馋猫,留两块给你”。还有停车的问题,园区停车场不大,要是开车去,可以停对面“万有引力”商场的地下车库,走过去五分钟,比在门口堵着强。

昨天晚上,妈妈把风干菊花装在她织的布袋子里——藏青色的布,绣着朵小梅花,是爸爸生前最爱的样式。她摸着布袋子上的流苏说:“今年不用赶时间了,能多陪你爸说说话。”风从窗户吹进来,流苏轻轻晃,我仿佛看见爸爸坐在阳台藤椅上,捧着茶杯笑:“慢慢来,我等你们。”
其实清明从来不是“完成任务”,是和想念的人“见一面”的机会。预约不是“麻烦”,是让这份想念更从容。就像妈妈说的:“以前赶时间,话没说两句就得走;现在能坐下来,把这一年的事慢慢讲——比如你换了新工作,楼下月季开了,我学会了视频通话。”
今天早上,妈妈早早就起来了,把新鲜白菊装在布袋子里——是她特意去菜市场挑的,花瓣雪白雪白的。她背上背包转身对我笑:“走吧,你爸等急了。”楼下的桂树飘来香味,风里裹着春的暖,我忽然明白:最好的祭扫,不是挤着人群赶时间,是能安安静静地,和想念的人“聊聊天”,把没说够的话,慢慢讲完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