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邻居张阿姨往小区门口走——今天是清明前的周末,她要去朝阳陵园看去世三年的老伴儿。张阿姨攥着个绣着牡丹的布包,里面装着老周爱吃的桃酥,走到公交站时突然停住脚,手指摩挲着布包上的补丁:“小夏,去年咱们打车堵了快一小时,今年是不是有班车?我听楼下老王说,陵园开了直达车?”
我掏出手机翻出朝阳陵园的公众号,最新通知还带着清晨的温度:“祭扫高峰日(周末及清明、寒衣节等节日)有免费通勤班车,发车点在地铁14号线善各庄站A口,早上8点、9点各一班;返程是下午2点、3点从陵园正门出发。平时工作日没有班车,建议提前一天打陵园电话确认时间——毕竟高峰日的班次会根据人流量调整。”念到这儿,张阿姨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,拍了拍我的胳膊:“那咱们赶紧走,别误了第一班车。”

到善各庄站时才7点50分,班车点已经站了几个拎着祭祀用品的人——有个穿藏青外套的大姐抱着一束白菊,跟旁边的阿姨聊:“我儿子在外地,我自己坐班车倒挺顺,去年打车花了八十块,今年省了钱还不用找路。”司机师傅穿着深蓝色制服,正擦着挡风玻璃,见我们过来笑着点头:“大姐,先上车坐会儿,还有10分钟发车。”班车是小型巴士,座位套着浅灰布套,窗台上摆着两盆绿萝,阳光照进去,叶子上的露珠闪着光。车开得很稳,沿着京密路走了20分钟,就到了朝阳陵园正门。

其实除了班车,去朝阳陵园的方式还有不少。如果赶不上高峰日的班车,平时可以坐专124路公交直达;或者坐地铁14号线到善各庄站,再转乘专124路,也就20分钟。自驾的话更方便,导航搜“朝阳陵园”就行,门口的停车场免费,但周末得早去——去年我陪张阿姨来,上午10点就没位置了,今年我们8点半到,还抢到了靠近入口的车位。陵园的志愿者很贴心,见张阿姨腿有老寒腿,立刻推来免费轮椅,扶她坐上去:“阿姨,前面的路有点坡,我帮您推。”
进了扫墓区,小路铺得平平整整,两旁的侧柏长得比人还高,枝叶垂下来像撑开的绿伞。张阿姨蹲在墓碑前,把桃酥摆好,又用手帕擦了擦墓碑上的照片:“老周,我带了你爱吃的桃酥,还是楼下那家店买的,没变味儿。”风一吹,墓碑旁边的小菊花晃了晃,花瓣上的露珠滚进泥土里。旁边的志愿者悄悄退到远处,给我们留了安静的空间——陵园里的服务总这么贴心,连说话的声音都放得轻轻的。
临走的时候,我们往班车点走,阳光穿过柏树叶洒在地上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张阿姨摸着轮椅的扶手说:“今年比去年顺多了,班车准时,路也不堵,志愿者还帮我拿东西。”车上的人比来时多了几个,那个穿藏青外套的大姐跟我们打招呼:“下次咱们一起坐班车吧,有个伴儿。”张阿姨笑着点头,从布包里掏出一块桃酥递给她:“尝尝,老周爱吃的。”

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,吹得张阿姨的白发飘起来,她伸手按住,又摸了摸布包里剩下的桃酥——那是给老周留的,也是给他们的回忆留的。班车稳稳地往前开,载着满车的思念往城市方向去,窗外的柳树抽出新芽,像在跟每一个来祭扫的人说:“慢点儿,别急,想念的路,从来都不赶时间。”
其实对于来祭扫的人来说,最在意的从来不是路有多远,而是能不能顺顺利利见到想念的人。朝阳陵园的班车像一根细细的线,把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连在一起;免费的轮椅、贴心的志愿者,又把这份想念裹上了温暖的糖衣——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