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天寿陵园里,风穿过侧柏的枝叶,落在一排国槐的树牌上——那是些刻着名字的小铜牌,嵌在树穴旁的青石板里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北京家庭选择在这里用树葬送别亲人,不是因为“便宜”,而是因为这棵树能代替自己,继续陪着思念的人长大。
天寿陵园坐落在昌平燕山脚下,3000多亩的园区像一座“活着的森林”,侧柏、白皮松、银杏、玉兰层层叠叠,连主干道都被法国梧桐的树荫盖着。这份“把陵园种成森林”的理念,让它的树葬服务成了北京生态葬的“标杆”——不是简单把骨灰埋在树下,而是让每棵树都成为“生命的延续体”。
提到树葬,很多家属首先会问:天寿的树葬到底怎么定价?其实答案藏在每一棵树苗的生长里。这里的树葬主要分两种形式:一种是“原生树葬”,选园区里已经成林的乔木。比如那些生长了五六年的国槐,树干有碗口粗,枝叶铺成小伞;或者白皮松,树皮泛着淡粉的白,针叶像毛笔。家属可以沿着林间小路选“看着眼熟”的——比如母亲生前喜欢在槐树下打太极,那棵国槐的枝桠刚好弯成她习惯的角度。原生树葬价格大多在5到8万上下,差别在树种和位置:白皮松因寿命长(200年以上)比国槐贵;若在“生命林”景观区能看燕山,价格略高1到2万。
另一种是“定制树葬”,从树苗开始种起。比如选半米高的银杏或刚发芽的玉兰,工作人员埋好骨灰填上腐殖土,家属可以每年来浇水、看新枝。定制树葬价格从8万到15万不等,贵的是“一起长大”的承诺:园区专人养护,修剪枯枝、防治病虫害;树牌可定制——有的刻亲人口头禅“慢慢来”,有的刻约会电影名《怦然心动》;还能在树旁种二月兰等亲人爱的花。

上周遇到张阿姨,她蹲在银杏树苗前碰嫩芽:“我爸是生物老师,总说银杏是活化石。”她埋了包银杏果,“以前一起收果,现在换树帮我收。明年带孙子来,说太爷爷变成树在等我们。”
其实天寿树葬最不需要纠结“贵不贵”。你买的不是土地或树苗,是思念的“生长”——下次路过树,看它高了半米,树牌名字发亮,会觉得亲人没走,只是换方式陪你看春去秋来。

傍晚离开时,见一位老先生给白皮松系红丝带——那是他老伴的树。风把红丝带吹起来,扫过树牌:“李淑兰,1945-2023,爱花,爱唱歌。”旁边开着二月兰,是老先生种的。风里飘着淡香,忽然明白:树葬是让“告别”变“开始”,让树带着亲人温度,活在每一个想念的日子里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