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山陵园藏在西山的褶皱里,从市区开车四十分钟,转过最后一道弯,就能看见朱红色的山门隐在松涛里。去年清明陪母亲去给外公扫墓,我们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,路过几排新立的墓碑,母亲摸了摸碑身的纹路说:“这石材质地比你外公那会的好,价格肯定也涨了。”旁边刚好有位穿藏青制服的师傅在擦碑,听见这话抬头笑:“大姐眼尖,这排是今年的新料,山东汉白玉,能映出松影呢。

师傅姓王,在归山做了八年绿化,也算半个“活价目表”。他放下抹布蹲在台阶上,指着山坡上的区域给我们算:“最上面那片‘松涛区’,紧挨着西山的主脉,墓碑都顺着山势摆,每块地儿都能晒到上午的太阳,汉白玉立碑起步价8万;往下走二十米是‘竹韵区’,用的是福建花岗岩,颜色深稳,价格在5万到7万之间;再往山脚靠的‘菊香区’,是去年刚辟的生态卧碑区,碑身嵌在草坪里,旁边种着波斯菊,1万8就能拿下。”他摸出手机翻出张照片,是一片桃林:“那是树葬区,每棵桃树下埋一个骨灰盒,墓碑做成小铜牌挂在树干上,春天开桃花,秋天结桃子,才1万2,去年有个年轻人给奶奶选了那,说‘奶奶生前爱种桃,这下能天天守着桃树了’。”

其实归山的价格从来不是“一刀切”,除了墓型和位置,藏在价格里的还有很多“看不见的成本”。王师傅说,陵园里的每棵松树都是十年前亲手栽的,现在一人多高,每年春天要剪枝,冬天要裹草绳防冻;墓碑的保洁是每天一次,下雨后还要擦去碑身的泥点;逢年过节有免费的代祭服务,工作人员会帮着摆水果、烧纸钱,拍视频发给远在外地的家属。“你看那片老碑区,”他指着半山腰一片青苔斑驳的墓碑,“二十年前的价格才几千块,但现在照样有人愿意花几万块买旁边的位置,为啥?就因为这地方的树长得密,风一吹跟唱歌似的,老人都说‘住着安静’。”

我见过最有意思的是一对老夫妻来选墓,大爷攥着预算本,大妈拿着笔在记:“我们要靠左边的,能看见山尖的;材质要花岗岩,汉白玉太凉;服务里要有代祭,我们儿子在国外,清明回不来。”王师傅帮他们算:“靠左边的花岗岩立碑,位置在‘竹韵区’中间,4万5;代祭服务是免费的,碑文刻字加500块,要是想刻上老两口的合照,再加800。”大妈皱着眉算:“4万5加1300,刚好在预算里。”大爷拍板:“就这个,跟咱们小区的阳台似的,能看见山,挺好。”

归山陵园价格表一览-1

临走时,王师傅跟我说:“其实选墓跟选房子一样,不是越贵越好,得合心意。有人愿意花8万买汉白玉立碑,就图个‘体面’;有人宁愿选1万2的树葬,就想‘跟大自然融在一块’。归山的价格表,说到底是本‘心意账’——你在意什么,就为什么花钱。”风从松树林里吹过来,带着松针的香气,我望着山坡上的墓碑,忽然明白,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价格,其实都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“心意标价”——有的是对“体面”的执着,有的是对“陪伴”的渴望,有的是对“自然”的向往。

归山陵园价格表一览-2

现在想起归山的价格,我总想起王师傅的话:“你看那片松树林,每棵树的价格都不一样,但风一吹,每片叶子都在唱歌。”其实归山的价格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而是藏在松影里的、陪伴”的答案——有人用8万买一块能映出松影的汉白玉,有人用1万2买一棵能结桃子的树,本质上都是想给逝去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