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末的风裹着桃香钻进车窗,沿着昌金路往东北走,过了兴寿镇政府再拐个弯,就能看见桃峰园——山脚下的桃花刚谢,新叶嫩得像浸了油,连山坡都染着一层淡绿。最近总有人问:“这么美的地方,能不能买块地埋在这儿?”其实这个问题,我问过在桃峰园干了十年的管理员张叔,他抽着烟笑:“咱们这园子,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。
要弄清楚桃峰园能不能对外销售,得先说说它的“身份”。张叔指着门口的牌子:“你看那行小字——‘兴寿镇公益性公墓’,这‘公益性’三个字就是关键。”根据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公益性公墓是专门为农村村民提供安葬服务的公共设施,只能面向本村村民,绝不能向社会开放销售。他翻出本皱巴巴的台账:“每笔安葬记录都要登记村民身份证,籍贯必须是兴寿镇的13个村,外村人来问,我们都得把政策讲清楚。”
可为什么网上总飘着“桃峰园出售”的信息?我查过,这些大多是中介在“借名引流”——要么配着桃峰园的桃花图,要么写着“桃峰园旁稀缺名额”,点进去才发现,推荐的都是周边的经营性公墓。有位市民曾跟我吐槽:“去年通过中介交了定金,说能买桃峰园的‘永久使用权’,结果去问张叔,才知道根本没这回事,那些‘使用权’都是无效的,连合法手续都办不了,维权了三个月才要回钱。”
其实想在昌平选合法的安葬地,有的是更稳妥的选择。比如天寿陵园、凤凰山陵园,都是有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的正规经营性公墓。我陪朋友去天寿陵园时,工作人员拿出厚厚一本资质证书:“你看,这是市民政局发的许可证,每块墓位都能在系统查备案。”而桃峰园的“不对外”,恰恰是对本地村民的保护——它保留着农村公墓的烟火气:清明节时,村民们带着饺子、白酒来上坟,聊的是家常,烧的是旧衣服,连风里都飘着家的味道。

上周再去桃峰园,张叔在门口浇花。他说昨天有位城里的老太太来,说想埋在这儿看桃花,他笑着解释:“你要是喜欢,春天来赏花、秋天来摘枣,园子门永远开着,但埋人的事儿得按规矩来。”老太太蹲在桃树下拍了张照片,说:“那就把这儿当我的‘后花园’吧。”风里又飘来桃叶的香,我望着山坡上的墓碑,每一块都刻着村里人的名字,每一块都藏着关于家的故事。桃峰园的美从来不是用来“买卖”的,它是生于此、长于此的人的“根”,是他们永远的归处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