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听说丰台思亲园,是朋友陪母亲选墓地时提的——“那地方不像想象中冷,倒像个藏着回忆的园子”。后来我自己去走了走,才懂这句话里的温度。
思亲园在丰台区花乡,离南四环不远,导航直接搜“思亲园公墓”就能到。公交站就在门口,下了车走五分钟便见木质门牌,刻着“思亲园”三个楷体字,像邻居家的门牌号。自驾的话,停车场挺大,不用绕路找位置,对年纪大的人特别友好。

进了门先看见两排银杏树,秋天金黄的叶子落一地,像铺了层碎金。沿着小路走,两边是修剪整齐的冬青,偶尔冒出几株淡粉的月季——不是艳俗的那种,像老人衣柜里压了多年的旧围巾。墓区排布不挤,每排之间留了足够间距,能放得下亲人送的小花或摆件:有的墓碑前摆着带水珠的百合,有的放着没拆的稻香村枣花酥,盒上贴着“妈爱吃的”,还有的立着小太阳能灯,晚上亮着暖黄的光,像有人在等晚归的人。我蹲下来看一块墓碑,上面刻着“爱妻李淑兰之墓”,旁边小字是“一起走了五十年,下次见面带糖火烧”,风一吹,旁边的三叶草晃了晃,像在回应。
园子里的工作人员说话特别亲切。门口接待室的张阿姨戴黑框眼镜,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,我问“选墓地要注意什么”,她不说专业术语,反而说“先看感觉,要是站在这儿觉得‘我妈应该喜欢’,那就是对的”。有次看见大叔转了半小时,张阿姨跟着走,最后大叔选了挨着银杏树的位置,说“我爸以前爱下棋,银杏树下凉快”,张阿姨接话“秋天叶子落下来,像给大叔铺了个棋桌”。每年清明,园子里会组织“鲜花换烧纸”,志愿者举着牌子说“烧纸烟大,换朵花吧,老人也能闻见香”,很多人把烧纸换成百合,墓碑前的花越堆越多,像片小花园。
跟旁边住户聊天,王大爷说“我住了二十年,看着这儿从荒草地变成有树有花的园子”;李姐是老客户,她妈埋在西边那排,“每年来我都带杯奶茶,像以前陪她逛街买奶茶一样,工作人员从不说‘别放,会坏’,反而帮着擦干净杯子,说‘阿姨爱喝热的,下次带热的’”。还有次看见小男孩放玩具车,他爸爸说“爷爷送我的,我还给爷爷玩”,工作人员蹲下来跟小男孩说“爷爷肯定喜欢,说不定晚上会开着车兜风”。
其实选墓地不是选冰冷的石头,是选能安放思念的地方。思亲园不是豪华墓区,它像城市里的小花园,把每个家庭的想念收起来,用银杏叶、月季花、暖黄的灯慢慢焐热。你走在园子里,不会觉得害怕,反而觉得安静——像回到奶奶的院子,风里有桂花香,阳光晒得暖暖的,能听见鸟叫,能看见蝴蝶飞,像有人轻轻拍你肩膀说“别难过,我在这儿挺好的”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