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深时,十三陵神道旁的古柏漏下细碎阳光,往西北走几里地便是景仰园。朱红大门挂着铜锁,门旁石狮子沾着晨露,风里飘着松针香气——作为十三陵区域受关注的公墓,近年总有人捧着骨灰盒或旧照片问:“景仰园还能立碑吗?

答案是肯定的,但立碑要顺着园区的“脉”走。景仰园上世纪90年代建成,背倚天寿山、面朝十三陵水库,打一开始就跟着十三陵的文脉来:路顺着山形修,树选和神道同款的古柏,碑优先用当地花岗岩,就是要和山水“合得来”。如今虽提倡生态葬,这里没一刀切取消立碑,反而把规矩捋得更清——碑高不超1.2米、宽不超0.8米,材质得是耐风化的花岗岩或青石,碑文要实在,像“先父XX,一生勤勤恳恳”就好,不能搞夸张的“千古一帝”这类话。

上周遇到办手续的李叔,他要给老伴儿立块浅灰色花岗岩碑。李婶生前是小学老师,最爱带学生捡银杏叶做手工,李叔想刻片银杏叶,再加“爱妻王XX,学生的‘银杏老师’”。工作人员翻出碑型手册,指着“教育工作者”页的样图说:“这银杏纹是师傅手工雕的,比机器刻的软和,符合婶儿的性子。”李叔摸了摸样图上的纹路,眼眶发红:“对,她就喜欢这样的,不花哨却暖。”

在景仰园,立碑从来不是“刻字立石”,是给思念找“落脚处”。靠湖边的碑有刻“老船长张XX,一辈子漂在海上”的,碑前摆着小模型船;松树林里有“护士小李,2020年去了武汉”的碑,旁种着她爱的绣球花;还有金婚夫妻的合葬碑,刻着“赵钱氏,和老赵过了五十八年”,字是毛笔写的,歪扭却暖。这些碑没镀金装饰,却像“记忆的小房子”,把想念装在里面,不让风刮走。

北京昌平十三陵公墓景仰园还有立碑吗?-1

有人问,现在兴生态葬为啥还要立碑?我倒觉得传统和现代从不是反义词——景仰园的立碑,是把“慎终追远”放进新规矩里,不铺张也不丢敬重。就像老园丁说的:“山、水、树都是有根的,碑就是人的‘根’,子孙来这儿摸碑上的字,就能想起爷爷的烟袋锅、奶奶的糖罐子,想起小时候坐门槛吃饺子的日子。”

秋末下午,我在凉亭看一位阿姨给碑前菊花浇水。她的碑是浅粉色,刻着“女儿小夏,永远25岁”,旁边摆着小夏爱喝的奶茶。风把甜香吹过来,阿姨摸着碑字说:“我知道兴生态葬,但就想给她立块碑——不是为排场,是想让她知道,妈妈没忘她,这儿永远有她的位置。”

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碑旁草叶上。远处天寿山裹着薄雾,像古人画里的山水。原来景仰园的立碑,立的不是石头,是“不会消失的想念”——不管时代怎么变,人总得有样东西,能攥在手里、放在心上,能对着说句“我想你了”。

要是你也想给亲人立碑,不妨去景仰园走一趟。不用急着问工作人员,先看门口古柏,摸园区石凳,再看树底下的碑——每块碑都有故事,每块碑都在说:“别怕,我在这儿等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