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过昌平西关的车流,沿着京银路往西北走,没过多久,远处燕山余脉的淡青雾霭里,十三陵景仰园的松柏轮廓就慢慢清晰起来——它不像有些陵园那样躲在偏僻的郊野,反而像嵌在十三陵风景区里的一块“活拼图”,一抬眼就能接住天寿山的余温。
景仰园的位置有多“巧”?老昌平人会说“挨着皇陵的边儿”。它坐落在明十三陵的西南隅,左边是永陵那座覆着绿瓦的封土堆,右边能望见昭陵红墙下的古槐,背后倚着鹿马山——天寿山延伸出来的一道缓坡。山脚下的响潭水库像面碎银镜子,风一吹,波光就漫过陵园的围墙,把里面两排龙柏的影子揉成细细的丝。上次陪长辈来,他站在台阶上眯眼望了半天:“你看那山的走势,像不像把胳膊弯起来护着这儿?”原来所谓的“藏风聚气”,不是书本上的套话,是站在这儿就能摸到的山形、吹到的风。
说到找路,景仰园其实“很好认”。从市区来的话,走京藏高速到昌平出口,转京银路再开十分钟,路边会看见一块写着“十三陵景仰园”的青石板路牌——不是那种刺眼的电子屏,是刻在石头上的,字里还留着青苔的印子。或者坐地铁昌平线到昌平站,出站打个车,师傅大多知道:“哦,那地儿啊,过了昭陵路口再往西拐,路两边都是松柏,错不了。”陵园门口有个小公交站,叫“景仰园站”,就两趟车,但刚好连着重阳宫和十三陵水库的景点;旁边还有家卖鲜花的小店,老板是做了十年的老户,总跟第一次来的人说:“别买太艳的花,山风大,小菊花更禁吹。”

其实最让人心安的,是景仰园的位置“不孤单”。它挨着十三陵的老景点,有时候游客逛完昭陵,顺着小路往上走,会误打误撞走到景仰园的门口——不是那种“闯入”的尴尬,反而像路过邻居家的院子。去年秋天我陪朋友去,刚好赶上山脚下的柿子树结果,橙红色的柿子挂在枝头,比陵园里的菊花还惹眼。朋友蹲在树底下摘了个软柿子,擦了擦皮咬了一口:“我妈以前就爱买这种柿子,说比超市的甜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把她手里的柿子皮吹到脚边的草里,远处传来水库的水鸟叫,那一刻突然明白:所谓“好位置”从来不是地图上的坐标,是站在这儿,能看见熟悉的山、熟悉的水,能想起亲人以前爱吃的柿子,能觉得“他们就住在这儿,跟住在山脚下的老邻居一样,抬头就能看见”。
站在景仰园的观景台上往下看,天寿山的轮廓像铺了层浅绿的绒毯,昭陵的明楼脊兽在阳光下闪着光,响潭水库的波光把风都染成了淡蓝色。连吹来的风里都带着松脂和野菊花的香——原来最贴人心的地理位置,从来不是“交通便利”“环境优美”这些标签,是你站在那里,能听见山的呼吸,能看见水的流动,能觉得,那些想念的人,就住在风里、住在树里、住在每一缕吹过的阳光里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