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北五环外,昌平区的山脚下藏着座佛山陵园。它不像电视剧里的陵园那样满是冷色调墓碑,反而更像个被绿树裹着的“生命花园”——进门是两排玉兰树,春天开得满树白,秋天银杏落得满地金,连风里都带着松针的香气。常来的人都知道,陵园里最“有味道”的地方,是二期二区的松竹园。

佛山陵园的成长,刚好踩着北京人对“身后事”观念转变的节奏。早年间一期墓区规规矩矩,碑型方正、颜色深灰,那时候大家觉得“扫墓就得严肃”。可慢慢的,来咨询的人变了说法:“我妈生前爱养竹子,能不能找个有竹的地方?”“我爸喜欢安静,不想墓区太挤。”2015年,陵园启动二期规划,核心就俩字:“归真”——把自然还给生命,把情感放进空间。二期二区的地块被设计师攥在手里反复琢磨:要选什么元素,才能让这里既像“家”又像“自然”?最后拍板的是松和竹——松是“万古长青”,竹是“高风亮节”,都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意象。

2017年春天,松竹园正式开园。建设时藏着好多“不像陵园”的细节:墓碑比传统碑矮三十公分,这样站在墓前能越过碑顶看山;小径用青石板铺得歪歪扭扭,像老家院子的老砖;园区的灯是暖黄色小灯,装在竹杆上,晚上亮起来像有人举着烛台等你。开园那天,有位老先生摸着门口的松树说“这树像我父亲当年种的那棵”,设计师红了眼眶——他们要的就是这种“像家里的树”的感觉。

北京佛山陵园二期二区松竹园是几几年建的-1

现在的松竹园,早成了佛山陵园里“最有烟火气”的地方。春天有竹笋钻出来,园丁挖嫩笋给保安煮汤;夏天松树下能遮凉,家属带西瓜来,切一半放墓碑前,自己也啃着西瓜唠两句“今天西瓜甜”;秋天竹梢的叶子黄了,飘落在墓碑上像撒了碎金;冬天松枝积着雪,竹子弯着腰,像幅水墨画。去年下雪天,我碰到位老先生扫墓碑上的雪,一边扫一边说“我家老太婆爱干净,看到雪盖着碑要生气”,扫完掏出块水果糖放在碑前:“这是你爱吃的。”

北京佛山陵园二期二区松竹园是几几年建的-2

其实松竹园的“建成年份”只是个数字——2017年春天开园,但真正让它“活”起来的,是后来的每一年、每一个来这里的人。那些种在墓碑旁的菊花,那些挂在竹杆上的小挂件,那些落在松针里的悄悄话,把松竹园变成了一个“有记忆的空间”。就像园区里的老园丁说的:“松竹园不是建出来的,是慢慢‘养’出来的——养着养着,就有了家的样子。”

昨天我又去了趟松竹园,刚好碰到设计师在看竹子。他摸着一根竹杆说:“你看,这竹子比去年粗了一圈。”旁边路过的阿姨接话:“是啊,我家姑娘去年种的那棵,现在都快两米高了。”设计师笑了,我也笑了——原来最动人的陵园,从来不是“建得有多好”,而是“养得有多暖”。松竹园里的每一棵松、每一根竹,都在陪着家属一起,把思念慢慢“养”成了家的样子。

北京佛山陵园二期二区松竹园是几几年建的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