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风里总飘着桂香,我跟着一位来选墓地的阿姨走进万佛园时,先听见的是松涛里裹着的梵音——不是吵人的广播,是佛塔上风铃碰出来的轻响,像有人在耳边轻轻说“阿弥陀佛”。

阿姨说她找了三个月,从市区的公墓看到周边的山,最后选这里,是因为“站在门口就能看见清东陵的山”。万佛园确实挨着清东陵,隔着一道不高的山梁,就能望见孝陵那排笔直的神道,连神道旁的石象都能看见个模糊的影子。“老辈人说‘背靠帝王陵,前有流水绕’是好风水,”阿姨摸着园门口的石狮子,“我爸生前总说想找个能看见山的地方,这里刚好。”

进了园门,路是青石板铺的,两旁的银杏刚抽新芽,嫩黄的叶子像小扇子似的晃。顺着小路走五分钟,就能看见那座金殿——不是真金做的,但阳光下琉璃瓦闪着暖光,像把太阳的碎片粘在了屋顶上。殿门开着,里面供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像,案上摆着新鲜百合,是早上工作人员刚换的。“每天都有人来焚香,”守殿的师傅说,“有的是祭扫的人,有的是附近村民,佛堂里的香从来没断过。”金殿旁边是一排佛塔,每个塔角都挂着风铃,风一吹,铃声撞着松涛,把整个园子都裹进了软乎乎的安静里。

清东陵万佛园墓地怎么样-1

再往里面走是墓区,和市区那些挤得满满的公墓不一样,这里的墓位都藏在树底下——银杏树下的墓前摆着瓷碗,应该是有人刚送了饺子;松柏丛里的墓旁种着月季,粉花沿着墓碑爬上去;还有几座树葬的墓,只在树根旁立了块小石碑,上面刻着名字,旁边青草快把石碑盖住了。“我选玉兰树下的位置,”阿姨站在开白花的玉兰树前,“我妈生前最爱玉兰,每年春天都要去颐和园看,这里玉兰比颐和园开得早,她肯定高兴。”旁边工作人员没催,只拿着本子记:“阿姨,这棵玉兰是去年种的,明年春天能开满树,到时候我们帮您拍照片发过去。”

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园子里的“活气”——不是人多,是把思念当成生活一部分的感觉。有位穿藏青外套的老人,每天早上来,带个保温桶,在老伴墓前摆上粥和小菜,坐下来慢慢吃,边吃边说“今天粥熬得稠,你最爱喝的”;有对年轻夫妻,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,在墓前放架小钢琴——“宝宝爷爷是钢琴老师,生前没听见宝宝叫爷爷,现在让宝宝给爷爷弹首小星星”。工作人员说,园子里每棵树都有名字,每座墓都有故事,他们不是“卖墓”,是“帮人把想念安个家”。

阿姨最后签了合同,签的时候忽然问:“要是我想每天来陪我妈说话,你们让进吗?”工作人员笑:“当然让,园门从早六点开到晚六点,您来的时候可以去茶水间喝杯热乎的,免费的。”阿姨摸着合同上的字,眼睛亮了:“那我明天就把我妈的照片带来,挂在墓碑旁边。”

清东陵万佛园墓地怎么样-2

离开时,我站在园门口回望,金殿琉璃瓦闪着光,佛塔风铃还在响,风里飘着玉兰香。远处清东陵山雾缭绕,像裹着层温柔的纱。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万佛园不是墓地——它是把思念种在风景里,让每一个想念的人,都能在风里、花香里、铃声里,再遇见一次最爱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