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北京人第一次听说通惠陵园,都会顺口问一句:“这地方是不是出北京了?”毕竟“通惠”俩字总让人联想到通州区或者更远的郊县,但其实答案特别明确——通惠陵园不仅没出北京,还妥妥地在朝阳区的地界儿里,离市中心不算远。
通惠陵园的具体位置在朝阳区高碑店乡,就坐落在通惠河南岸。这条由郭守敬主持开凿的古河,从元大都一直流到通州,见证了北京几百年的漕运历史。陵园旁边就是高碑店古家具一条街,满街的老木家具、雕花木窗透着老北京的烟火气;往东走几公里是四惠交通枢纽,地铁、公交、长途车四通八达——这些北京人熟悉的地标一摆出来,任谁都能明白:这地方绝对是城里的地界儿。
其实通惠陵园的“通惠”二字,本来就和这条河绑定在一起。上世纪90年代建园时,特意选了依河而建的格局,就是想让陵园多份灵动。春天河边的柳树发芽,风吹过来带着河水的湿气;秋天银杏叶落满小径,踩上去沙沙响。比起远郊那些冷清的陵园,这里更像城市里的一处静谧花园——既保留了陵园的肃穆,又没有远离市井的烟火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生活的温度。
对常去祭扫的人来说,最实在的还是交通方便。地铁八通线高碑店站下来,坐两站公交或者打个起步价的车,十来分钟就能到;要是开车去,门口的停车场宽敞,逢年过节也不会堵得慌。早上出门买杯豆浆坐地铁过去,不到半小时就能到,祭扫完还能顺路去高碑店吃碗卤煮——这种“不用赶长途”的便利,是远郊陵园比不了的。

还有人担心市区里的陵园会不会太吵?其实完全不用。通惠陵园的围墙外是通惠河的绿化带,里面种了层层松柏,把马路上的噪音都挡在了外面。进了园门,只能听见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,连说话都忍不住放轻嗓子。这种“闹中取静”的感觉,特别符合老北京人“安土重迁”的想法——逝者不用离开熟悉的城市,生者也不用跑远路就能寄托哀思。
所以啊,那些担心通惠陵园出北京的人,其实是把“通惠”的名字想岔了。它不是远郊的“野陵园”,而是北京东边的“城市后花园”,守着古河,挨着闹市,既有历史的温度,又有生活的便利。下次再有人问起,你可以拍着胸脯说:“没出北京!就在朝阳区高碑店,通惠河边上,离四惠不远!”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