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很多人挑选身后安置地时,最先绷着的那根弦就是“合法”——毕竟谁也不想让亲人的骨灰安放在“没手续”的地方。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因为背靠长城、环境清幽,成了不少人的候选,但“它到底合法吗?”这个问题,还是经常被反复问起。
其实要判断九公山的合法性,最直接的就是看它有没有“官方盖章”的资质。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经营性公墓,九公山不仅拿到了市民政局颁发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更通过了国土、规划、环保等多部门的联合审核。要知道,在北京建公墓不是“想建就能建”,得符合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里的所有要求:比如选址不能占用耕地、林地以外的土地,必须远离水源地和文物保护区——九公山刚好坐落在怀柔区渤海镇的生态保育区内,既不碰“红线”,又符合殡葬用地的规划。

再说政策上的“呼应”。这些年北京一直在推“生态殡葬”,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殡葬事业发展规划》里明确说了,要“大力发展树葬、草坪葬等生态安葬方式”。九公山刚好踩中了这个“点”:它是北京市首批“生态殡葬示范单位”,园区里的树葬区每棵树对应一个骨灰盒,草坪葬用可降解容器,连墓碑都是小巧的卧碑——这些形式不仅符合政策导向,更从侧面说明它的运营是“跟着政策走”的,不可能是违规项目。

还有大家最关心的“实际运营会不会越界”。比如土地性质,九公山的用地是妥妥的“公益性殡葬用地”,有明确的土地使用证,从来没有违规扩建过;再比如服务流程,不管是骨灰安放还是祭扫服务,都要签正规合同,合同里写清楚了使用期限、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,没有“口头承诺”的模糊地带;至于收费,园区里有醒目的价格公示牌,从骨灰寄存到墓碑刻字,每一项费用都明明白白,没有“坐地起价”的情况。甚至有市民说,自己去九公山考察时,工作人员主动拿出了所有审批文件,还告诉她“有问题可以找怀柔区民政局殡葬管理科咨询”——这种“透明感”,本身就是合法性的最好证明。
其实对普通人来说,“合法”不是个抽象的词,有证、有政策、有监管”。九公山的合法性,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,是靠“政府批的证”“政策支持的模式”和“透明的运营”堆出来的。如果真的担心,不妨去实地看看——看看园区里的“合法标识”,问问工作人员要要审批文件,或者直接打市民政局的电话核实,答案自然就清楚了。
在北京,选身后安置地,图的就是个“安心”。九公山的合法性,就是这份“安心”的第一块基石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