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东边找一处能安放思念的陵园,很多人会提起平谷的归山陵园。它不像市区周边的陵园那样挨着高楼或公路,却又没远到让人觉得“遥不可及”——就像把思念轻轻放进了山里,既保持着距离感,又留着几分人间的温度。

归山陵园的位置说起来很有“烟火气”:坐落在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后村北侧的山坳里。太后村本身是个有故事的地方,明代时曾是皇家祈福的小道场,如今藏在桃林和侧柏林里,连村口的老槐树都还留着清末的树纹。陵园背靠着燕山余脉的一道缓坡,面朝平谷盆地的开阔视野——站在陵园入口往远处看,能望见平谷水库的水光,像块碎银子撒在田埂间。

说到怎么走,其实不管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,都能顺着“自然的线索”找到它。自驾的话,从东六环拐上京平高速,往平谷方向开40分钟左右,到王辛庄出口下高速,顺着平程路往太后村走。沿途会经过成片的桃林,春天桃花开的时候,粉白的花簇沿着公路铺出去,连风里都飘着桃香;秋天则是满树的桃子挂在枝桠上,偶尔有村民在路边卖刚摘的毛桃,10块钱能买一大袋,甜得能咬出汁儿。公共交通也不算麻烦:坐地铁15号线到俸伯站,出站转平15路公交,晃20分钟到太后村站下车。从公交站往陵园走的1公里路是山间的石板路,两旁长着酸枣树和野菊花,夏天的时候有蛐蛐儿叫,秋天能捡到晒干的酸枣,酸得皱眉头却越吃越上瘾——像极了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扫墓的路。

归山陵园的优势,藏在每一处“不刻意”里。最让人安心的是它的“生态感”:整个陵园没推平山坡,而是顺着山势铺成层层叠叠的台地。每块墓地都挨着树——有的是侧柏,有的是洋槐,还有的旁边长着几丛二月兰。墓碑用的是当地山上的青石头,刻字的师傅是太后村的老石匠,手法很慢却很稳,连“故显考”这样的字都刻得端端正正。不像有些陵园把墓碑做得金碧辉煌,这里的石头带着山的温度,雨打在上面不会滑,太阳晒着也不会发烫,摸起来像摸家里的老门槛。

平谷归山陵园位置在哪怎么走墓地有什么优势-1

还有它的“人文气”。陵园里有个用旧祠堂木料改的“怀思亭”,亭顶的瓦还是明清时的老青瓦,梁上挂着村民送的玉米串和干辣椒——不是刻意装饰,是村里的老人觉得“亭子里得有烟火气”。亭子里摆着几张石桌石凳,扫墓的人累了可以坐下来歇会儿,看看亭外的风穿过树林,把柏叶吹得沙沙响,倒像是逝者在说“慢点儿,别急”。去年清明我陪朋友去,她坐在亭子里吃了个从农家院买的贴饼子,饼子上还沾着玉米须,她说“我爸以前就爱啃这个,要是他在,肯定要抢我手里的半块”——风刚好吹过来,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我忽然觉得,这样的思念,比哭着烧纸钱更让人踏实。

归山陵园的服务也很“实在”。没有销售追着你介绍“豪华套餐”,门口的大爷会笑着递一杯温水,说“先逛逛,觉得合适再问”。免费帮刻墓碑铭文的师傅会跟你聊两句:“要不再加个‘爱种花’?你爸以前不是爱养月季吗?”每年清明前,陵园的工人会提前给每个墓地除草、擦墓碑,连碑缝里的青苔都抠得干干净净——不是为了“好看”,是觉得“得让逝者住着舒服”。要是外地来的家属,工作人员还会帮忙联系村里的民宿:太后村的农家院能做刚摘的桃子罐头,能煮柴锅炖土鸡,晚上躺在土炕上能听见山里的风声,像谁在轻轻拍着被子。

其实选陵园,选的就是“放心”二字。归山陵园没有华丽的宣传册,没有铺张的仪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