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春天总裹着点松针的涩味,秋天的风里飘着糖炒栗子香,每年清明、冬至,陵园的台阶上总有人提着重阳糕、捧着白菊花,站在岔路口犹豫——往上是能看见燕山余脉的高处,往下是挨着停车场的平坦低处,到底选哪头?其实这事儿不用扯什么玄乎的,先摸摸自己的腿,再踩踩陵园的土,答案就藏在“能不能常来”“累不累”里。
去年陪同事去昌平天寿陵园,她盯着高处第三排的位置眼睛发亮:“你看那片松树林,风一吹像浪似的,我爸生前最爱爬香山看云海。”高处的好是敞亮的——站在那儿能看见远处的山尖,连天空都比底下宽半分,秋天的红叶能多挂俩礼拜,风裹着松脂味往衣领里钻,连带着思念都轻了点。可等我们顺着台阶往上走,同事的妈妈扶着栏杆歇了三回,手按在膝盖上直抽抽:“这要是我来,得歇五次才能到。”同事当场就蔫了——她妈七十岁,膝盖里有骨刺,上次爬楼梯摔了一跤,现在看见台阶就犯怵。高处再美,要是亲妈每次来都得攒三天力气,那这“开阔”反而成了心里的疙瘩。
再说我邻居张阿姨,去年选了门头沟万佛华侨陵园的低处位置。我问她咋不选高处看风景,她拍着碑座上的银杏叶笑:“你看这离停车场才五十步,我搬着你叔爱喝的二锅头,不用喘粗气就到。”低处的好是“贴着手心”的——路面铺的是防滑砖,推八十岁的婆婆来不用怕摔;离入口近,逢年过节搬着水果、点心往上放,省得累得胳膊酸;还有棵老槐树罩着,夏天能躲阴凉,冬天能晒着太阳,比高处的风刮得脸疼舒服多了。可阿姨也没少做功课:她提前蹲了三场雨,看低处的排水口有没有堵——之前看另一个陵园的低处,下雨后积了半脚深的水,连碑座都泡软了,后来赶紧换了万佛的,人家做了暗沟,暴雨天也没积水。

其实选高处还是低处,根本不用纠结“风水”俩字,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:“家里有没有行动不便的人?”“你能接受每次爬多少级台阶?”“你最在意的是‘看风景’还是‘常来看看’?”我有个朋友更实在,他把陵园的高处低处走了五遍:高处的台阶有没有扶手?低处的路灯够不够亮?高处的植被有没有修剪(怕树枝掉下来砸着)?低处的排水系统是不是新的?最后选了低处——不是高处不好,是他算过账:每年来八次,每次省二十分钟路程,能多陪爸爸说十分钟话。
前阵子我去陵园看外婆,她的位置在低处,挨着一棵老银杏。风把银杏叶吹得沙沙响,我坐在台阶上剥橘子,忽然想起外婆生前总说:“人老了,就怕麻烦别人。”其实选位置的道理和做人一样——不是选“最好的”,是选“最不麻烦的”。高处的风再大,不如低处能常来;远处的山再美,不如脚下的路好走。北京的陵园都建在山脚下,不管高处低处,吹的都是同一片风,晒的都是同一片太阳。你蹲在碑前说的话,风会带过去;你放下的菊花,雨会浇得更艳。选个能让自己“安心常来”的位置,比什么都强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