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选一处安放牵挂的地方,不少人会优先考虑树葬或壁葬——既能守住对自然的偏爱,也不会给土地添太多负担。毕竟比起传统墓葬,树葬是让生命和一棵树一起生长,壁葬是把思念藏进一面有温度的墙里,都带着点“轻量级”的温柔。最近整理了几处身边人提过的好地方,或许能帮你多些参考。
天寿陵园该是不少人的“第一选项”。走进它的树葬区,像走进一片被温柔打理的森林:侧柏站得笔直,像穿了绿西装的老伙计;银杏的枝叶舒展,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;国槐的树干上有岁月的纹路,像在说“我见过很多故事”。选这里的树葬,不是把骨灰“埋进土里”,而是“放进树的怀里”——每棵树脚下都有个小土坑,铺着松针和花瓣,骨灰盒裹着亚麻布放进去,再盖上土,种上几株三叶草。树身上挂着铜制的小铭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短句,妈妈的桂花糖,还在风里”。旁边留着半米见方的空地,能放一束百合,或一盏太阳能灯,晚上亮起来,像给树系了个小月亮。它的壁葬区倒有些“家的样子”,墙面用浅米色洞石,摸上去有太阳晒过的颗粒感。壁龛分大小两种,小的嵌着玻璃放老照片,大的做“双人位”像夫妻的玄关柜。有的壁龛刻着猫咪脚印或蒲公英,是给爱猫或爱旅行的人留的“小暗号”,常有家属来擦灰摆月季,像跟家里人唠嗑。
如果喜欢更“野”的自然,温泉墓园在西山脚下等你。大门外是成片杏林,春天开得像雪。树葬区的树是原生的:橡树歪扭着接阳光,核桃树摇着小扇子遮凉,香椿树春天冒嫩芽,像跟树“借”了点春味。选这里的树葬,像加入西山的循环——骨灰埋在树脚,春天变养分抽新芽,夏天变蝉鸣绕树转,秋天变橡子滚进草里。管理员说,有家属在树旁搭旧木板小木屋,放逝者的登山杖或露营灯,像给树留“小客厅”。壁葬区是中式雅趣,老榆木卯榫框架,墙面刻松竹梅,壁龛铜门环是蝙蝠或云纹,有的家属放自制梅子酒或晒干的桂花,给爱喝酒或做糕的人留念想。
在意文化底蕴就看景仰园,靠近明十三陵,园里有明清石刻残件,老青砖路踩上去有历史的“咚”声。树葬区主打“家族树”,选百年银杏或国槐,长辈在树根,晚辈在枝桠,像棵“亲情树”连起几代牵挂。春天银杏发芽像晚辈报平安,秋天落叶像长辈送礼物,有的家属立碑刻“我们是一棵树上的叶子”,风一吹叶子沙沙响,像全家聊天。壁葬区叫“福寿墙”,汉白玉刻百福图,圆形壁龛像古代玉璧寓意圆满,有的放生命晶石像水晶星星,有的放胎发乳牙给早逝孩子留纪念,老人摸着凉凉的汉白玉说“像老家祠堂”。

选树葬或壁葬,是选“换个样子陪伴”——树葬变成树的呼吸、风的回声,壁葬变成墙的温度、光的影子。北京这些墓园没有夸张排场,只有对生命的尊重:尊重你想回自然的愿望,尊重你留回忆的私心,尊重你对归处的所有想象。最后提两句实用的:树葬问清树种维护,比如常绿树冬天落不落叶;壁葬问清空间大小和防潮,避开阳光直射防照片褪色。其实选归处不用急,慢慢来,摸树的纹理,碰墙的温度,闻风里的味道,当你觉得“舒服”,就是答案了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