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些槐花香,我攥着奶奶晒的干艾草,往中华永久陵园走。路口的早餐摊飘来煎饼香,老板举着铲子喊我:“丫头,今儿陵园人多不?”我晃了晃手机里的预约二维码:“提前三天约了十点的档,应该不挤。”

其实去年清明我还在抱怨过预约——那天赶早没约,到门口被志愿者拦着,看着人群像潮水似的往里面涌,奶奶攥着爷爷的照片,急得眼泪都掉了:“咋连看你爷爷一眼都要等?”后来还是陵园的工作人员帮我们补了下午的预约,领着我们从侧门进去,沿途的白玉兰落了一地,奶奶蹲在墓碑前,摸了摸碑上的刻字:“老周,我带了你爱吃的桃酥,今天没人挤,我慢慢和你说。”那时候我才懂,预约不是框框,是给思念留的“专属时间”。

中华永久陵园的预约其实挺简单的。打开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祭扫服务”,再选“预约祭扫”,选好日期和时段——早8点到10点是老人爱选的,说那会儿阳气足;晚4点到6点的档,适合下班过来的年轻人,能借着夕阳和先人唠唠家常。填信息的时候,要写清楚祭扫人的姓名、身份证号,还有同行人数,怕的是高峰期人太多,园子里转不开。提交之后会收到个二维码,到门口给志愿者扫一下,就有人领着往里面走——不是那种刻板的引导,是穿蓝马甲的阿姨,会指着路边的野菊说:“这花是园子里自己长的,要是想给先人带点,随便掐两朵,别多拿就行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祭扫预约-1

上回我带妈妈去,约的是周三上午。园子里的老槐树刚抽新芽,阳光透过叶子筛下来,在地上铺了片碎金。妈妈蹲在姥姥的墓碑前,把带来的百合摆好,又摸出块桂花糕放在碑角——那是姥姥生前最爱的。“妈,我上周带小棠去公园了,她学会骑平衡车了,摔了一跤也没哭,像你年轻时候的性子。”风把妈妈的头发吹起来,我忽然想起去年挤在人群里的模样:妈妈举着姥姥的照片,胳膊都酸了,连句完整的话都没说上,眼泪掉在照片上,把姥姥的笑脸浸得模糊。现在多好啊,妈妈能慢慢说,慢慢摸,连碑缝里的小草都能拨一拨:“你看,这草长得多旺,跟你以前在阳台养的多肉似的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祭扫预约-2

陵园里的便民服务比去年更贴心了。门口的遮阳棚里有免费的温糖水,是张阿姨熬的,说“祭扫的人心情沉,喝口热的缓一缓”;花坛边摆着一排竹编筐,里面装着小雏菊和满天星,写着“免费取用,留给思念”;连卫生间都多了个母婴室,怕有带小孩的家庭不方便。我问过志愿者小吴,为什么要搞这些?他擦了擦额角的汗:“好多人觉得预约是形式,其实不是——我们想让大家来的时候,不是急吼吼的‘完成任务’,而是能坐下来,好好和先人说说话。”

昨天碰到住在隔壁楼的王伯,他攥着手机找我帮忙预约。“我跟你张叔约了下周六,他说要给阿姨带瓶好酒——去年没预约,俩人挤在门口等了俩小时,酒都快被太阳晒热了,没敢给阿姨摆。”王伯的手机屏有点花,我帮他点的时候,看见屏保是阿姨的照片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。“你说,要是阿姨在,肯定要骂我们笨,连个预约都不会弄。”王伯摸着屏保,声音轻下来,“可现在好了,约了就能慢慢走,慢慢聊,也算对得起她生前总说的‘别急,慢慢来’。”

傍晚的风里开始飘些饭香,我抱着奶奶的艾草束往回走。路过陵园门口的公告栏,上面贴着大大的提示:“请提前3-7天预约祭扫,错峰出行更安心。”旁边还画了只卡通的小兔子,举着个牌子:“慢慢来,我等你。”忽然想起早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