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车窗,沿着锡东山水路往惠灵山走时,沿途梧桐叶铺成金红地毯,倒不像去陵园,更像赴一场关于“归处”的约。最近总接到朋友问:“惠灵山还有墓地吗?我妈念叨好久,就怕没位置。
惠灵山藏在吼山余脉里,背倚青峦,前绕条叫“香溪”的小河——老一辈说这是“藏风聚气”的好地,但更实在的是,建园二十多年,它始终像个“装着记忆的公园”:青石板路磨得发亮,两旁香樟比墓碑还高,纪念广场的石凳刻着“逝者如归”,连保洁阿姨擦墓时,都会轻手轻脚像怕吵醒谁。问起墓位,服务中心的王姐笑着摇头:“不是没有,就是得赶。最近三年生态葬占七成,树葬、花葬还有些位置;传统墓区只剩山腰间几处,都是靠山的好地儿,上周刚有位大爷选了,说‘挨着山,像住回老房子’。”
惠灵山的火,从不是靠噱头,是“有人情味”。上周碰到穿藏青外套的李阿姨,蹲在12区桂树下擦墓碑,指腹蹭过碑上“父亲大人”四个字:“我爸生前爱喝桂花酿,选这儿就因为这棵老桂——现在每年中秋带酒来,桂香裹着酒香飘过来,像他还在客厅喊我‘丫头,来一口’。”还有个刚三十的小伙子,选了树葬,摸着小树苗枝桠说:“我妈爱养花,树葬的碑是块刻名的石头,上面爬常春藤,比大石碑好——像她还在伺弄花,没走远。”这些细碎的“小执念”,把惠灵山变成了“活的墓区”——不是冰冷的碑群,是“带着亲人温度的地方”,所以哪怕名额紧,也有人愿意等。
想知道有没有墓位,最实在的办法是直接跑一趟:入口处白房子的服务中心,玻璃门贴着“每周墓位更新”;或者翻陵园官网,“墓区动态”里写得明白。选的时候也别慌,王姐总说:“选墓不是选商品,是选‘最后一个家’。喜欢安静的选15区靠山位置,树密鸟叫都轻;喜欢热闹的选3区靠近纪念广场,逢年过节有人放音乐;想留‘活纪念’就选生态葬,树葬的树能挂纪念牌,花葬的花每年开,比碑更有温度。”
离开时风里飘来野菊花香,回头看惠灵山,青山裹着绿树像温柔的怀抱。想起朋友妈妈说的:“选惠灵山,不是图什么,是觉得这儿的风像老家院子的风,这儿的树像老家门口的树——人老了,就想找个‘像家’的地方。”惠灵山还有墓地吗?有,在青山下,在桂树旁,在每一个等着“回家”的人的心意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