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里还裹着些料峭的寒,清晨六点的人民广场地铁站出口,已经聚了不少攥着菊花的人——他们大多是要去静安墓园祭扫的,眼神里带着点急,时不时抬头看公交站牌,嘴里念叨着“班车怎么还没来”。其实不用慌,静安墓园的通勤班车早把线路捋得明明白白,就像给归乡人铺的一条暖路。
静安墓园的班车主要分两条线,一条从人民广场出发,沿着南京西路往西,经停静安寺地铁站3号口、愚园路江苏路站,最后直达墓园;另一条从浦东东方路地铁站出发,过南浦大桥,经停打浦桥、肇嘉浜路枫林路站。早班车是六点半,之后每40分钟一班,最晚的末班车是下午四点从墓园返回。我曾坐过人民广场的早班车,司机师傅姓王,熟得像邻居,看到拎着大包祭品的阿姨,会主动把行李架调低,嘴里念叨“慢着点,别磕着”;车上还备着保温桶,装着温热的白开水,说是怕老人家早上没来得及喝热水。有次我带外婆去祭扫,外婆腿不好,王师傅特意把车停在离台阶最近的地方,还扶着外婆下车,说“阿姨,我扶你,台阶有点高”,让我心里暖了好一阵。
要说坐班车的小技巧,首先得记准站点——不是所有公交站都停,比如人民广场的上车点是在武胜路靠近西藏中路的那个站牌,不是平时坐公交的地方,第一次去的人最好提前用地图查“静安墓园班车人民广场站”,定位准得很。然后是节假日要早到,比如清明、冬至那几天,六点的站点已经排起小长队,晚个10分钟可能就要等下一班。还有天气不好的时候,比如下雨或者下雪,班车会提前15分钟发,也会在“静安墓园”公众号上发通知,所以出发前扫一眼公众号准没错。有次我碰到个阿姨,因为没看通知,冒雨等了半小时,最后还是司机师傅打电话让她去旁边便利店避雨,等下一班车来接她,阿姨后来笑着说“多亏了师傅,不然我这老骨头要冻坏了”。
班车上的故事,比路线表有意思多了。上周坐班车,旁边坐了个老爷爷,带着7岁的孙子,手里攥着一盒桂花糕。孙子仰着脑袋问“爷爷,我们去看奶奶吗”,老爷爷摸着孙子的头说“对呀,你奶奶以前最疼你,总给你买桂花糕,说要等你长大,带她坐班车去公园”。司机师傅听到了,到站的时候特意把车停稳,走下来扶老爷爷下车,说“叔,慢着点,今天刚下过雨,台阶滑”。还有一次,有个姑娘急得哭,说忘了带外婆的照片——那是外婆生前最爱的一张,夹在户口本里,姑娘说“外婆要是看不到我带照片,会生气的”。车上的阿姨们纷纷帮忙找,最后在行李架的角落找到了——原来姑娘放的时候没放稳,滑到后面去了。那天的班车,比平时多停了两分钟,却没人催,大家都笑着说“没事,慢慢来,心意到了就行”。
其实静安墓园的班车,从来不是一张冷冰冰的路线表。它是清晨的一杯温水,是司机师傅的一句提醒,是陌生人之间的一次帮忙,是连接思念与牵挂的一条线。有时候我会想,那些坐着班车去祭扫的人,心里装的不是赶路的急,而是对亲人的想念;而班车师傅们,像是把这份想念接住,稳稳地送到墓园门口。所以下次去的时候,别急,先找到正确的站点,再等一班温暖的车——毕竟,祭扫的意义从来不是赶时间,而是带着心意,安安心心走到亲人身边。就像王师傅说的“咱们这班车,载的是心意,得把每一份心意都护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