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奶上周吃着桂花糖突然说,“该去选个墓地了”。不是怕老,是前阵参加老同事的葬礼,对方的墓在城郊新区,她跟着导航绕了三圈才找到,回来就念叨“以后你们找我要走冤枉路”。周末清晨,我载着她往温泉墓园去,车窗开着,风里飘着桂香,像回到小学三年级的傍晚——她接我放学,书包里装着刚蒸好的桂花糖,甜丝丝的香气渗出来,引得同学凑过来问“你奶奶是不是做糖的?

温泉墓园的门脸藏在桂树林里,木牌上刻着“温故园”三个字,漆色有些旧了,却像家里用了多年的菜板,透着烟火气。进了门没有肃穆的碑阵,反而像走进私家园林:青石板小径蜿蜒上山,两旁桂树成林,树下蕨类和麦冬的叶子挂着露珠,踩上去软乎乎的,像奶奶织的棉拖鞋。奶奶伸手摸旁边石牌的边缘,说“这个石头摸着不扎手”——麻石表面磨得光滑,阳光晒过带着温温的热度,像她冬天暖我手的热水袋。

温泉墓园有永久的墓地-1

接待的小周是本地小伙子,带我们往“桂香区”走,说这是老人最爱的区域,“闻着桂香像回自己家”。路过花坛时,他指了指里面的兰花:“这是陈阿姨先生种的,他生前是生物老师,喜欢兰花。陈阿姨每周来,没时间我们就帮着浇水。你看这花开得多精神。”奶奶蹲下来闻兰花,问“要是我选这儿,能放桂花糖在石牌上吗?”小周笑:“当然能,我们留了小格子,怕下雨淋着。上次有爷爷爱喝茶叶,家属每次带一罐,我们帮着存值班室。”

说起“永久墓地”,小周摸了摸脚边的麦冬草:“您看这草五年前种的,现在还密。我们的‘永久’不是地归你,是永远守着这儿。桂树每年秋分剪枝,保证桂香不变;石牌有裂纹就打磨;家属十年不来,我们也定期发照片——去年国外的姑娘三年没回,我们每月发墓前照片,她说‘看桂树发芽,像看见我妈晒被子’。”奶奶摸桂树树干上的刻痕,小周说:“那是小朋友刻的,他爷爷带他摘桂花,现在每年来刻一笔,说‘爷爷我长高了’。我们没拦,这是纪念。”

我们选了桂香区第三排第五块石牌,奶奶坚持刻“桂花糖奶奶”:“孙子孙女一看就知道是我。”小周记在本子上:“下次来帮您描亮名字。”

离开时奶奶站在门口回头,风掀她的衣角,她摸出布包里的桂花:“明年清明带刚做的桂花糖来。”我突然明白,她要的“永久”不是冰冷的石头,是装回忆的容器——以后每年来,桂香还是那个味儿,石牌还是那个位置,连麦冬草都在,像她没离开,还站在桂树下等我喊“奶奶要吃桂花糖”。

晚上奶奶晒今天摘的桂花,装玻璃罐里说:“以后每年这个时候摘桂花,拿到墓园去。”灯光下她眼睛亮,像小时候藏桂花糖的样子。我突然懂,温泉墓园的“永久”是“不变”的安心——不变的桂香、石牌、陪伴,让爱的回忆不被时间冲散。

后来我梦见回到温泉墓园,桂香满院,奶奶坐在桂树下拿桂花糖笑:“来了啊,糖刚做好还热乎。”风里桂香像现实里的清晨,我接过糖咬一口,还是小时候的味道——甜丝丝的,带着奶奶的温度。

原来最好的永久,是让爱变成不会消失的习惯;而温泉墓园,就是让习惯永远延续的地方。就像奶奶说的:“只要桂香还在,我就还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