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,我抱着一束白菊站在九公山的石阶上,身后是蜿蜒如苍龙的长城脊线—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有人问我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到底在哪”了。倒不是地址多难找,是它藏在京郊怀柔的山坳里,连风都带着点“大隐于市”的温柔,像被长城轻轻揽在怀里的一块“心尖地”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坐落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的西北方向。打开地图你会发现,它的位置刚好“嵌”在明长城的褶皱里——东边是慕田峪长城延伸过来的余脉,西边能望到响水湖景区的黛色山影,北边的山梁上还留着几段未被修缮的古长城墙基。村里的老会计王伯跟我说,他们祖祖辈辈都叫这地方“长城根”,“背倚长城脉,面朝渤海川”,是京郊老一辈人眼里“能扎根”的好地方。

要是自驾去,从市区出发走京承高速,到13号出口(北台路)下来,转怀黄路往渤海镇方向,顺着蓝底白字的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”路标走就行。大概1个半小时的车程,路上会经过成片的燕山栗子林,秋天的时候栗子壳爆着棕红色的裂纹,落在柏油路上,车轱辘压过去都是“咔嚓咔嚓”的脆响,像给路程加了点“甜丝丝的预告”。要是坐公交,先到怀柔汽车站,转H23路城乡公交到“大榛峪村”站,下来再走15分钟的石板山路——山路两旁种着荆条和野蔷薇,夏天开紫色和粉色的花,风一吹,连脚步声都染着花香,一点都不累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地址在哪-1

其实很多人找九公山,不只是为了“找到一个地址”,是为了找“长城脚下的归属感”。纪念林里保留着一段约2公里的明长城遗址,叫“九公山段长城”。不像慕田峪那样人挤人,这里的长城还留着当年的“野样子”:城砖上刻着“万历十年造”的小字,墙缝里钻着星星点点的野菊花,连烽火台的台阶都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有次我碰到一位老人,蹲在城砖前摸那些刻字,说“我爷爷当年就是修这段长城的石匠,现在我把父亲葬在这,也算‘祖孙三代守着长城’”。还有那片万亩松树林,是上世纪80年代由纪念林自己种的,现在每棵松树都有两三层楼高,阳光穿过松针洒在地上,像铺了一层碎金,很多人把亲人的骨灰葬在松树下,说“松风会把思念吹到长城上,比任何碑刻都管用”。

上周遇到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拿着张皱巴巴的地图问我路。她说老伴生前是个“长城迷”,退休后每年都要爬三次慕田峪,临终前还念叨“要是能住在长城脚下就好了”。我指着山坳里的纪念林说:“就在那,您看,长城的影子刚好罩着松树林。”她顺着我的手望过去,风掀起她外套的衣角,眼里泛着光:“原来这么近啊,他肯定喜欢。”那天傍晚我走的时候,看见她坐在松树下的石凳上,手里拿着老伴的照片,对着长城的方向说话。夕阳把长城染成了金红色,连松针都闪着光,我忽然明白,九公山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经纬度——它是怀柔渤海镇的大榛峪村,是明长城脚下的山坳,是每一个想把“思念”和“根”连在一起的人,最温暖的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