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温柔的重量,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浸在金黄银杏里时,我陪朋友去咨询墓位。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,路过刻着“万安”的石牌坊,朋友望着园区里的绿树说:“原来这里这么安静。”其实很多人找过来,除了这份静,最挂心的还是——万安公墓的销售价格到底怎么算?
选墓像选房子,位置是绕不开的第一关。万安不算大,但园区里“地段”差别明显。靠近正门的“福园区”紧挨着主路,离公共花园近,春天玉兰满树,价格比靠山边的“宁园区”高两成;挨着朱自清、徐悲鸿等名人墓的区域,不少人觉得有文化底蕴,单价能贵出三成。连朝向都有讲究——坐北朝南、采光好的位置,每平方米要多收几千块,就像房子的“楼王”户型,总有人愿意为这份舒服买单。
墓型选择直接拉开价格差距。朋友一开始盯着传统立碑看,工作人员说普通汉白玉立碑1米左右的15万起,带扶手或雕刻的得25万以上;走到生态葬区,树葬用可降解骨灰盒,上面种侧柏,只要3万多;花坛葬把骨灰混花肥埋在花坛里,才2万出头。我摸了摸树葬区的侧柏叶子,树皮上还带着新鲜的纹路,工作人员补充:“生态葬是近年热门,不仅便宜,还符合环保理念,不少年轻人会选。”
材质和服务是藏在价格里的“细项”。汉白玉碑比花岗岩贵一倍,因为更细腻耐风化;碑上刻莲花浮雕要加几千手工费,刻字按字数算每个10块。服务方面,管理费每年120元,一次性交20年打九折;安葬时抬棺服务500块一次;还有刻字、描金这些零散费用,加起来得小几千。朋友掏出手机记,说:“原来不是只付墓位费,这些细节得提前问清楚。”
那天离开时,我们遇到一位老人在擦墓碑,石桌上摆着一杯温茶。风里飘来二月兰的淡香,朋友忽然说:“价格是数字,重要的是‘对不对’。”万安有百年国槐,有刻旧体诗的墓碑,还有春天开遍角落的二月兰——这些看不见的东西,其实都是价格里的“隐形价值”。就像老人说的:“我老伴喜欢安静,这里的树比别处密,风一吹,像他生前拍我的肩膀。”
后来想起这次咨询,我觉得选墓从不是算术题。万安的价格可能是3万的树葬,也可能是30万的立碑,但更重要的是你站在墓前,忽然觉得“这里像他”。我们找的从来不是一块土地,而是能装下思念的容器——而万安的静、树、花,还有那些沉淀的岁月,都是这个容器的“内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