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凤凰山裹着一层淡雾,从山脚下的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松树漏下细碎的光,没走多久就能看见一座座墓碑嵌在绿丛里——有的简单方正,有的刻着花纹,有的碑前摆着刚摘的野菊花,有的碑缝里长出了小青草。常有家属站在碑前,手指轻轻抚过碑面的字,轻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:“这样的碑,要多少钱呀?
其实凤凰山陵园的墓碑价格从来不是固定数,就像每段亲情都有不一样的模样。最基础的款是芝麻白花岗岩做的,方正碑身配简单边框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连基座一起3万到5万。但大多数人不会选“最简款”——毕竟石头要装下几十年的陪伴与想念。上周有位姓张的阿姨,站在碑样展示区看了一上午,最后选了款芝麻黑花岗岩碑:碑身刻了老伴最爱的墨梅,花瓣用浅浮雕做了细细的凹凸感,基座刻着“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”的旧句。算下来4万2,阿姨摸着碑面的梅花说:“这纹路跟他当年画的一样,连弧度都没差。”
很多人问价格时最担心隐形消费,凤凰山陵园倒把账算得透亮——服务中心墙上挂着价目表:刻10字内免费,超了每字50块;瓷像800到2000元看尺寸;基座加厚按平米加钱;甚至石香炉选汉白玉300、青石150。上周有个小伙子帮父母选碑,一开始怕中途加钱,直到工作人员把所有费用列在纸上,连“碑面抛光加不加钱”都写清楚,他才松口气:“每一笔都透亮。”
定制款的价格更没准儿——有人花8万做“书形碑”纪念老师父亲,有人花12万做“船形碑”怀念老水手爷爷,还有年轻人为奶奶做“花园碑”:碑身刻月季,碑前做小花坛种太阳花,连瓷砖都是奶奶爱的米白色。算到10万出头时,年轻人说:“再加个‘奶奶的花园’小牌子吧。”他盯着设计图笑:“奶奶生前想把院子变花园,现在她碑前有花了。”
傍晚的夕阳把凤凰山染成暖橙色,我站在石阶上看,墓碑上的字都镀了金边——有的苍劲,有的秀气,有的歪扭。其实问价格的人从不在意几千几万的差别,他们在意的是那块石头能不能装下想念,能不能让逝去的人“住在”里面,能不能让自己每次来都像打招呼:“我来了,你最近好吗?”
风又吹过来,吹得碑前野菊花晃,吹得松针响。有人放百合在碑前,轻声说:“今天煮了红烧肉,带了点来。”风把话吹远,飘进石头纹路里——原来最珍贵的从不是石头价格,是里面藏的没说的话、没做完的梦、没断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