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清透的温柔,上周跟着陈阿姨去归山陵园时,昌赤路上的银杏树刚飘起第一波金叶。她攥着老伴生前的旧茶缸,说要找个“能晒到太阳、能看见山”的碑位——老周退休前是地质队的,一辈子钻山里,临终前说“不想待在密不透风的楼群里”。
归山陵园藏在昌平十三陵的余脉里,从京藏高速下来转昌赤路,二十分钟就能看见入口的石牌坊,坊上刻着“归山”两个隶书,是老书法家写的,笔锋里带着点山的沉稳。进了门,沿着石板路往上走,两边的松柏都是种了十年以上的,树影筛着阳光落下来,连风里都带着松脂的清味。陈阿姨停在山腰的小平台上,指着远处的山说:“那座尖顶的,老周以前带我爬过,说上面有野生的酸枣树,我至今还留着他摘的酸枣核。”
说到价格,归山的老管理员王哥搬来竹椅让我们坐,递了杯温热的菊花茶——他在这里做了十五年,说话像邻居大叔一样实在。“其实价格没那么玄乎,就看你要什么样的‘心意’。”他说,归山的碑位分三类:最基础的是“家常款”,立碑加简单绿化,3到5万,位置大多在山腰下的缓坡,能晒到上午的太阳,碑身是普通的花岗岩,刻着楷书的名字,旁边种着小侧柏,像给亲人守着门;中端的是“称心款”,5到8万,位置在山腰的景观带,能看见远处的山景,碑型多了点设计——有的碑座刻着梅兰竹菊,有的碑身嵌着亲人的照片,甚至有位小朋友画的恐龙,师傅雕得惟妙惟肖,连恐龙的尖牙都看得见;高端的是“定制款”,10万往上,位置在山顶或者临水库的地方,碑身用的是汉白玉或者黑金石,有的还有独立的小花池,能种上亲人爱吃的月季或者薄荷,王哥说,上个月有位先生给父亲选了山顶的定制碑,碑身刻了父亲生前写的毛笔字“山高水长”,师傅用了半个月雕,每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跟原稿一样,先生说“这钱花得值,像父亲还在写毛笔字给我看”。
影响价格的事儿,王哥掰着手指头数:首先是位置——山顶的位置能看全景,风里带着水库的湿气,比山脚贵;然后是碑型——传统的方碑便宜,艺术碑比如流线型或者带浮雕的,得加钱,因为师傅要雕好几天;还有石材——普通花岗岩一吨几千块,汉白玉要贵三倍,可汉白玉的质感软,刻出来的字更润,像墨渗进纸里;最后是服务——归山的刻字是免费的,但如果要刻亲人的手写体,得找师傅描,加个千八百块,还有绿化维护,每年给碑前的花浇水、剪枝,这些都是含在价格里的,不用额外掏钱。
陈阿姨最后选了山腰的“称心款”,5万8,位置刚好能看见她跟老周爬过的那座山,碑座上刻了老周生前画的地质图——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,师傅却把每道等高线都雕得很细。她摸着碑身说:“老周以前总说,山是有记忆的,现在他住在这里,山能记住他,我也能记住他。”王哥在旁边补充:“其实选墓哪是选价格啊,是选个能装下回忆的地方——比如有位大爷选了山脚的家常款,说那里的土跟老家的一样,能种老伴爱吃的向日葵;还有个姑娘选了临水库的定制款,因为妈妈生前爱钓鱼,坐在碑前能听见水浪声。”
离开归山时,夕阳把山染成了橘红色,风里飘着远处果园的苹果香。陈阿姨站在碑前,把老周的茶缸放在碑座上,茶缸上还留着他当年刻的“山”字。归山的风轻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