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,我踩着惠灵山的青石板路往上走,沿途的银杏叶铺成金毯子,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石栏杆上,歪着脑袋看路过的人。转过一道月门,就到了如意区——惠灵山陵园里最受欢迎的片区之一。名字听着就暖心,像长辈摸着手背说“这事儿办得如意”。
如意区的布局很讲究,像个铺开的如意形状:东侧是传统立碑区,背靠着惠灵山的主峰,面前是一片月季园,红的粉的花簇成云;西侧是生态卧碑区,嵌在绿油油的草坪里,墓身只露出半截,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新芽;最里面的艺术墓区藏在一片竹林后,每块碑都长得不一样,有的像梅枝,有的像书脊。负责接待的小陈跟我说,如意区的价格是按位置和墓型分的:传统立碑在8-12万,生态卧碑5-8万,艺术墓15万起。我蹲在传统立碑区的石阶上,看着一位穿藏青外套的大叔用手帕擦碑身,他说“我妈生前爱花,这个位置每天早上能晒到太阳,花一开,她肯定高兴”。风刚好吹过来,吹得他的白发飘了飘,旁边的月季花瓣落在碑前的石台上,像撒了把碎糖。
其实价格背后的东西更让人在意。小陈带我看了生态卧碑区的草坪,每棵草都是专人修剪的,没有一根杂草;传统立碑区的石狮子,每只的鼻子都被摸得发亮,“是来扫墓的人摸的,说摸一下能沾点福气”。陵园里还有个小亭子,摆着免费的茶水和雨伞,“有时候下雨,扫墓的人没带伞,就能在这里避避”。我碰到一位刚选完墓的李小姐,她选了生态卧碑,“价格刚好在预算内,而且不像传统碑那么沉,我想我爸会喜欢——他活着的时候总说‘别给我搞那么多花样,我要去当草里的风’”。她蹲在墓前,把一束小雏菊放在草坪上,花瓣上还带着晨露,像刚从楼下的花坛里摘的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艺术墓区的一对老夫妻。老爷爷戴着老花镜,正在看设计师画的草稿,草稿上是一块刻着牵牛花的碑,“我老伴儿这辈子就爱种牵牛花,阳台的栏杆上爬满了,每天早上都要数有多少朵开了”。设计师在旁边说“碑身用米黄色的砂岩,牵牛花用浅紫色的马赛克拼,保证风吹日晒都不会掉”。老爷爷点头,手指轻轻碰了碰草稿上的牵牛花,“对,就要这样的,像她还在阳台浇花”。旁边的价格牌上写着18万,可老爷爷的眼睛里全是光,像买到了全世界最甜的糖。
离开的时候,太阳已经落到山后面了,如意区的灯亮起来,是暖黄色的,像家里的台灯。小陈站在门口跟我挥手,“其实来这儿的人,不是买块地,是买个‘如意’——让亲人住得如意,让自己想得如意”。风里又飘来桂香,我摸了摸口袋里刚捡的银杏叶,叶纹像极了如意的形状。是啊,所谓如意,不过是把心里的牵挂,变成看得见的模样;把未说出口的话,刻在能摸到的石头上。惠灵山的如意区,不是陵园里的一个片区,是给生者的安慰,给逝者的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