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总是来得清透,长城脚下的松柏依然葱茏,风穿过枝叶的声音里,藏着许多未说出口的思念——这就是长城华人怀思堂,一座坐落在八达岭脚下的墓园,把“思念”做成了有温度的容器。很多家属找到这里,不是为了“买一块地”,而是想给故去的亲人找个“能看见长城、能听见风”的家。
说到预约,其实不用太慌。第一次陪朋友去的时候,她攥着身份证的手直抖,工作人员笑着递来一杯温水:“咱们慢慢说,需要的材料不复杂。”确实,预约需要的资料就三样:逝者的身份证明(身份证或死亡证明)、家属的身份证,还有能证明亲属关系的材料(比如户口本或结婚证)。现在也能线上预约了,微信公众号搜“长城华人怀思堂”,点“预约服务”填信息就行,要是不会操作,打客服电话(010-6912XXXX),工作人员会一步步教你。我妈上次就是打电话预约的,说“姑娘声音甜,比我闺女教我还耐心”。
等预约好之后,建议大家抽时间去实地看看——不是为了“挑位置”,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里“落个踏实”。怀思堂的园区不大,但每一步都走得舒服:青石板路绕着松柏转,每块区域都有名字,松涛区”能听见长城的风,“菊香区”秋天会开满小菊花,工作人员会陪着你慢慢走,讲每块区域的寓意。上次陪邻居张阿姨去,她腿不好,工作人员搬来轮椅推着她,指着远处的长城说:“您看,那是八达岭的烽火台,您老伴儿以前不是爱爬长城吗?这儿能天天看见。”张阿姨抹了抹眼睛,点头说:“对,他总说长城是‘根’,这儿就是他的根。”
实地考察的时候,不用急着做决定。工作人员会把不同区域的价格、朝向、环境一一讲清楚,比如靠近入口的区域方便家属祭扫,靠里的区域更安静,适合喜欢清净的老人。要是拿不定主意,不妨坐下来喝杯茶,想想故去的人喜欢什么——比如我朋友的爸爸爱下棋,她选了“棋韵区”的位置,旁边有个小石桌,工作人员说“以后您来祭扫,能在这儿陪叔叔下盘棋”,朋友当场就哭了,说“这才是他想要的”。
除了流程,最让家属安心的是这里的“人文气”。怀思堂没有冷冰冰的“流程表”,而是把“照顾情绪”放在第一位:门口有免费的雨伞和轮椅,休息区有热饮和纸巾,甚至有专门的“思念房间”,家属想单独坐会儿,工作人员不会打扰。上次碰到一对年轻夫妻,妻子抱着孩子站在墓碑前,工作人员悄悄递来一个小毯子:“风大,别冻着孩子。”丈夫说:“我们没说要这个,他们居然注意到了。”
怀思堂不是“墓园”,是“思念的栖息地”。很多家属来的时候红着眼眶,走的时候却带着松口气的笑——不是忘了痛,是知道“亲人在这儿,能好好歇着”。预约的流程再简单,也不如“被当成家人”的感觉重要;位置选得再合适,也不如“能看见长城的风”更让人安心。
长城脚下的风还在吹,松柏的清香裹着思念飘得很远。如果你也在找一个安放牵挂的地方,不妨去怀思堂看看——不是为了完成一个“任务”,是为了给思念找个“家”,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能顺着长城的风,传到想念的人耳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