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末的风裹着银杏香往衣领里钻,沿着京密引水渠往北开二十分钟,朱红色的“炎黄陵园”匾额就撞进眼里——背后是天寿山的淡青色轮廓,前面是水渠里晃着的云影,连门口的石狮子都沾着点秋意,倒像把整个北京的秋天都揉成了一块温温的玉。我是跟着朋友来的,她想给去世的母亲选块墓地,说“得找个能看见树、能听见水的地方,妈生前爱逛北海,总说有水的地方活泛”。这一逛,倒把关于墓地价格的那些刻板印象,都揉碎在银杏叶里了。

炎黄陵园在昌平区兴寿镇,刚好卡在天寿山和京密引水渠中间,地理位置算得上市区边缘的“静土”——从北五环开车过来四十分钟,不堵车的话更快。园区里的路是青石板铺的,踩上去没有水泥地的生硬,两边的松柏长得比人高,阳光漏下来成了碎金子,连风都变得慢了。工作人员说,当初规划的时候,特意留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做绿化,“老人住的地方,得有生气”。沿着小路往里面走,能看见京密引水渠的支流绕着园区转了个弯,水面上飘着几片银杏叶,像谁偷偷放的纸船。

聊到价格,工作人员没急着报数字,先带我们看了几种墓型。最常见的是传统立碑,青灰色的石碑刻着龙凤纹,底座是汉白玉的,面积大概1.2平米,“位置好点的,比如靠近水渠或者银杏林的,大概12万左右;靠后面点的,挨着松柏的,8万也能拿下来”。然后是生态葬,树葬的墓位在银杏林里,没有石碑,只有一块小小的铜牌挂在树干上,刻着名字和生卒年,“去年有个阿姨选了这儿,说妈生前最爱吃银杏果,现在埋在树下,每年秋天就能‘收’一次果子,价格才4万”。花葬更便宜,2万出头,把骨灰混在花籽里埋进花坛,春天开的时候,一整片都是颜色,“有的家属会把花剪下来带回去,插在花瓶里,像妈还在客厅里坐着”。还有壁葬,在陵园东侧的福泽楼里,一层的壁龛能看见外面的树,价格3万左右,“适合想节约土地的家庭”。

朋友问“这么多价格,怎么选?”工作人员笑了,“其实选墓就是选安心——你看我们的安保室,24小时有人值班,园区里每棵树都有登记,每月都会修剪;清明的时候,我们免费给家属提供鲜花,帮着擦墓碑;连骨灰寄存室都是恒温恒湿的,怕潮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是民政局批准的正规公墓,资质全得很,你看墙上的牌子”——她指着接待室的墙,红彤彤的资质证书挂了一排。“还有‘炎黄’这俩字,很多老人临终前说,得葬在‘炎黄’底下,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根在这儿”。

北京市炎黄陵园墓地价格-1

离开的时候,朋友站在银杏林里给母亲发了条微信——她习惯了什么事都跟妈说。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银杏叶落在她脚边,像妈当年拍她肩膀的样子。她转头跟我说“就选树葬吧,4万的价格,够买妈爱吃的银杏果买十年,够每年来这儿坐半天,够把妈的名字刻在树上,让她跟着树一起长大”。其实关于墓地价格的问题,从来都不是“贵不贵”,而是“值不值”——炎黄陵园的价格,值的是那片能看见水的窗户,值的是每年发芽的银杏树,值的是工作人员一句“您放心”,值的是作为炎黄子孙,给亲人的最后一份“回家”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