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末的风里飘着青团的甜香,楼下便利店的玻璃柜里摆着整整齐齐的艾草绿,妈妈蹲在衣柜前翻找,从最里面层掏出一件藏青色的旧外套——那是爸爸生前最爱的,袖口还留着他去年清明沾的玉兰花瓣。“该去看你爸爸了,”她把外套叠整齐放进布包,抬头时眼角有细碎的光,“今年要先预约,不然又要像去年那样排好久的队。”去年清明的场景我还记得,我们七点就到了静安墓园门口,队伍从入口一直排到马路对面,妈妈攥着我的手,指尖凉得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青团。“早知道该听邻居阿姨的话提前预约,”她望着前面望不到头的队伍叹气,“你爸爸最讨厌等了,他以前去菜市场都要选人少的时间段。”那天我们排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才进园,等走到爸爸的墓碑前,妈妈的脚都肿了,她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声音里带着委屈:“对不起啊,让你等这么久。”所以今年我早早就做了功课——静安墓园的清明预约通道上周就开了,提前7天就能约,每天分四个时间段:8:00-10:00、10:00-12:00、13:00-15:00、15:00-17:00。昨天晚上我坐在沙发上帮妈妈预约,打开“上海静安墓园”的公众号,首页就能看到飘着纸鸢图标的“清明祭扫预约”入口,点进去先填了妈妈的身份证号,又选了4月5号正清明的10:00-12:00——朋友说这个时间段人不算最多,阳光刚好照在墓园的樱花步道上,不会太晒。填完信息提交,手机立刻收到一条短信,上面有个带着墓园LOGO的二维码,下面写着“凭此码直接入园,无需换票”。妈妈凑过来看,笑着说:“现在真是方便,你爸爸要是知道,肯定会说‘科技这东西,倒也有点用’。”其实预约的意义,从来不是给想念设限,而是让这份想念更从容。静安墓园的工作人员说,去年清明当天接待了近万人次,很多人挤在墓碑前,连蹲下来放束花的空间都没有,有些老人差点中暑。今年推行预约制,就是想把时间拆成碎片,让每个来祭扫的人都有足够的空间,和亲人说说话,摸摸墓碑上的名字,甚至可以坐下来,陪他看看头顶的云——就像他还在的时候那样。预约的时候还有些小细节要注意:一定要填真实的身份证信息,因为进园的时候要刷证或者扫二维码验证;如果是帮家里老人预约,记得把二维码存到老人的手机里,或者打印出来,避免到时候找不到;要是实在没约上,墓园每天会留50个现场预约名额,早上7点开始放,但建议还是提前约,不然得早起排队。上周我提前去踩了点,墓园里的玉兰已经开了,门口的两株白玉兰像堆了满树的雪,步道两边的樱花刚打花苞,粉粉的像小喇叭。管理员阿姨指着不远处的小亭子说:“清明的时候,我们会在这里放免费的菊花,每个祭扫的人都能拿一支,还有休息区提供热水,要是累了就坐下来喝口茶。”她又补充道:“今年不让烧纸钱了,只能用鲜花或者绢花,其实这样也挺好的,不会有烟味,你爸爸肯定喜欢干净。”妈妈把爸爸的旧外套铺在墓碑前,上面摆着他最爱的青团——红豆沙馅的,还是去年的牌子。风一吹,外套上的玉兰花瓣飘起来,落在墓碑旁的青草里。“你看,今年我们没排队,”她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声音轻得像落在花瓣上的雨,“我给你带了青团,还有你喜欢的玉兰,你闻闻,是不是和去年一样香?”远处的樱花树落下一片花瓣,刚好落在她的发梢,我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,照片里她坐在墓碑前,布包放在脚边,风把她的白发吹得轻轻飘起来,背景是满树的玉兰和蓝得透亮的天。这时候我才明白,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想念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