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昌平的燕山脚下,天寿陵园像从明画里走出来的——朱红的门楣、黛色的瓦,连门口的石狮子都带着点十三陵的模样。不少人寻到这里,不为别的,就想给家族找个“能装下几代人温度”的地方,于是多穴墓地成了很多人的“心头好”。
说起天寿的多穴墓地,最打动人的是它把“家族”二字揉进了每一寸设计里。有的墓区叫“同堂院”,石碑是仿明式的汉白玉,上面刻着家族的字辈,碑前的拜台刚好能放下子孙带来的鲜花和供果;有的把墓地嵌在松柏林里,每棵松树下都挂着“某氏家族林”的小牌子,连除草的工人都知道,这片树要留着,那是家族的“根”。长辈们总说“一家人要整整齐齐”,天寿的多穴墓刚好把这句话变成了具象的空间——爷爷的位置在中间,左边是奶奶,右边是爸爸,后面留着孙辈的位置,连排列顺序都顺着家族的伦理,比任何说教都让人安心。有次碰到个阿姨,她摸着石碑上刚刻的“家和万事兴”说:“我妈走的时候,最大的遗憾是没见到重孙子,现在好了,重孙子能在这儿给她磕个头。”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其实没有“一刀切”的答案。就像买房子要看地段、户型、装修,多穴墓的价格也藏着很多“小细节”。比如位置——“御道春深”的区域,挨着主路,能看到寿山的景观,三穴墓大概35万到50万;“松涛林海”的深处,四周都是油松,安静得能听见松针落下来的声音,三穴墓大概25万起。再比如面积——能葬五个人的墓,比三个人的贵个10万到15万,毕竟要留足够的空间,让每一代人都有“自己的位置”。还有石碑的讲究——汉白玉的石碑比青石贵七八万,刻上家训或族徽,还要再加个万把块;要是把祖辈的照片做成瓷像嵌在碑上,工本费又多了几千。对了,服务也是价格的一部分——天寿有“家族专属管家”,逢年过节会提醒祭祀,平时帮着清理墓前的落叶,连碑上的青苔都会定期擦,这些“隐形的温暖”,也得算进成本里。
选多穴墓,其实最该想的不是“多少钱”,而是“合不合适”。首先得确认合法性——天寿是市民政局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不用担心“没证”的问题;然后和家里人商量:要不要留孙辈的位置?爷爷有没有说过喜欢松树?奶奶是不是爱热闹?这些问题想清楚了,比盯着价格表算更重要。还有环境——要是长辈爱听鸟叫,就选松树林的区域;要是爱面子,就选靠近主路的位置;要是想安静,就往“竹影婆娑”的深处走。最后看服务——有没有24小时咨询电话?能不能帮着办理手续?毕竟买墓地不是一锤子买卖,是要和陵园打几十年交道的。
那天在“竹影婆娑”的区域,碰到个老先生,他坐在墓前的石凳上,摸着石碑上的“五代同堂”说:“我太爷爷是闯关东过来的,现在我们一家五代人,终于能在这儿聚齐了。”风里飘着竹叶的香气,他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光,突然就懂了——多穴墓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多占几个位置”,而是让家族的故事,能在这片皇家园林里,一直讲下去。就像天寿说的:“让生命在自然里延续,让家族在传承中永恒。”其实选多穴墓的人,选的从来不是一块地,是给家族找了个“永远的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