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秋风吹过炎黄陵园的松柏时,连空气里都裹着些温温的思念。我记得那天陪邻居张阿姨去选墓,她攥着刚从传达室拿的价目表,指尖划过“树葬8000元”那行字时,突然抬头问我:“你奶奶要是选这个,会不会嫌太简单?”风刚好吹过旁边的松树,沙沙响,像奶奶在轻声说“不嫌弃”。
那年炎黄陵园的价格像一把蘸了温水的尺子,量着不同家庭的心意。最便宜的树葬确实只要8000块——选一棵碗口粗的油松,把骨灰均匀撒在树根周围的土壤里,再盖上一层松针。墓碑是块掌心大的不锈钢牌,刻着姓名、生卒年和一句简短的话,愿您如松,岁岁长青”,用红绳系在树干上。张阿姨最终选了这个,说“奶奶生前总去公园捡松针做枕头,现在跟着松树一起长,连梦里都能闻到松香味”。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立碑墓,花岗岩碑身泛着细腻的哑光,刻字用的是鎏金漆,太阳一照,那些字就像镀了层暖光。价位在3万到8万之间,区别大多在位置:靠近中心花坛的“桂香区”要7万2,排队等的人不少,说“爸妈生前爱喝桂花蜜,这儿的桂花香能飘到碑前,像他们在闻茶”;靠西侧的“银杏区”只要3万5,虽然离大门远些,但秋天满树金黄,有人说“像极了妈妈当年穿的那件黄毛线衣”。还有家族墓,能葬三到五人,碑身更宽,刻着“某氏家冢”四个大字,价格在15万到25万之间,选的人大多是提前规划的家庭,比如一对五十岁的夫妻,说“以后我和老伴,再加儿子儿媳,一家人还能凑在一块儿吃年夜饭”。
2015年的价格能这么“实在”,藏着陵园的“笨心思”。那时炎黄陵园刚通了郊区公交线,从市区过来要转一趟车,40分钟的路程,把“地段溢价”都磨没了。工作人员说,当年的成本账算得很细:土地使用费占了价格的一半,一块1平米的墓地,土地钱要2万左右;剩下的是墓碑材料和养护费——花岗岩碑身要几千块,每年的松树修剪、草坪浇水,还有清明免费发放的白菊花,都是从利润里抠出来的。更关键的是,陵园定位就是“平民陵园”,负责人说“葬人是积德的事,不能把价格定得让人望而却步”。所以那一年的价格,没有虚高的“面子费”,没有“捆绑销售”的套路,只是“刚好”——刚好让普通家庭能负担,刚好能装下一份不厚重却真诚的思念。
现在再想起2015年的价格,不少当年的买主都会笑着叹气。去年清明遇到张阿姨,她摸着松树上的金属牌说:“现在树葬要1万5了,幸好当年下手早。”旁边的王叔叔更感慨,2015年花5万买的“桂香区”立碑墓,现在同款要12万,他拍了拍碑身的桂花渍:“爸妈,你们占着块‘黄金位置’呢。”还有个穿连帽衫的小伙子,2015年给去世的奶奶买了树葬,今年带女朋友来,指着那棵已经长成合抱粗的松树说:“当年8000块,现在能买我那辆电动车了。”女朋友轻轻拽了拽红绳,金属牌晃了晃,她说:“可是它会说话呀,风一吹就沙沙响,像奶奶在说‘丫头,别冻着’。”
其实2015年的炎黄陵园,卖的从来不是墓地,是“刚好”的思念容器。那些数字——8000、3万5、7万2、15万,不是冰冷的价格标签,是松树上的红绳,是桂香里的记忆,是银杏叶上的阳光,是每个家庭把“我想你”放进合适盒子里的安心。现在陵园的地铁通到了门口,价格翻了倍,但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