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昌平西山脚下,天寿陵园的银杏叶正顺着风势轻轻飘落,穿过松柏林的间隙,落在刻着篆书的碑石上——这处被老北京人称为“离天堂最近的园子”,最近又成了不少人打听的对象:“天寿陵园还有墓地吗?
作为北京老牌的经营性公墓,天寿陵园自打1997年开园,就凭着背靠西山、面朝京密引水渠的风水格局,还有“一步一景”的园林设计,成了很多家庭的选择。园子里没有想象中肃穆压抑的氛围,反而像个藏在山里的植物园:春天有玉兰花开满路,夏天是梧桐叶遮出的阴凉,秋天银杏叶铺成金毯,冬天松枝上的雪能挂半个月——连安葬在这里的名人都忍不住“挑”这里:相声大师侯耀文的墓前有个小舞台造型,演员李丁的碑石上刻着他最爱的“勤”字,雕塑家钱绍武干脆把自己的作品“卧牛”放在了墓区旁,说是“给老朋友们做个伴”。
还有没有墓地”的疑问,答案是肯定的,但得加上“少量”两个字。天寿陵园的工作人员笑着解释,这些年北京的公墓资源越来越紧张,尤其是像天寿这样“占着好位置、守着好环境”的园子,存量一直处于“动态平衡”状态——偶尔会有家庭因为迁居或调整需求转出墓位,但更多是园区预留的“精品户型”:比如适合小家庭的“合葬墓”,面积不大却能放下夫妻两人的名字;或者强调个性化的“艺术墓”,可以把亲人的照片、手迹甚至生前的爱好融进去,比如有个喜欢画画的老人,他的墓位做成了“画架”的样子,碑石就是他未完成的素描;还有针对单身人士的“单人墓”,设计得简洁却有温度,像极了他们生前喜欢的“独处空间”。价格方面,这些存量墓位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,位置越靠近园区核心区(银杏区”“松涛区”),价格越高,但工作人员也会提醒:“别光看位置,得看合不合适——比如家里有老人腿不好,选离停车场近的墓位,比选‘风水最好’的山坡顶更实用。”
要是真打算入手,有几点得提前“把把脉”。首先是“资质”——天寿陵园有北京市民政局发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这是最基本的“安全锁”,别信那些“内部渠道”的“便宜墓位”,没资质的墓位后期可能会有“麻烦”。然后是“使用权”——根据国家规定,公墓的使用年限是20年一续,天寿会在到期前3个月给家属发提醒短信,不用怕“突然找不到人续费”。还有“服务”——得问问后续的维护:比如墓碑上的字掉漆了能不能补?园区的草长得太高会不会有人剪?甚至是“代祭祀”服务——要是逢年过节没法来,能不能让工作人员帮忙摆束花、扫扫碑?天寿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最常跟家属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卖的不是墓位,是往后几十年的安心。”
打听“有没有墓地”的背后,藏着的是中国人对“好好告别”的执念。天寿陵园的老园丁王师傅,在这里守了20年,他见过不少家庭站在“生命纪念墙”前,指着刻着亲人名字的瓷砖说:“这里的风比家里的阳台温柔,树比小区的银杏树茂盛,连鸟叫都像他以前吹的口哨。”还有个小姑娘,每年清明都会来给妈妈的墓位摆上一杯奶茶——她妈妈生前最喜欢喝珍珠奶茶,天寿的工作人员会帮她把奶茶杯放在墓前的石桌上,等她走了再收走,说是“别让蚂蚁爬上去”。
说到底,选墓地从来不是选一块冰冷的石头,而是选一个能装下回忆的“家”。天寿陵园还有墓地吗?有,但不多。可比起“有没有”,更重要的是:你想给亲人选一个什么样的“最后栖息地”?是能听见风、看见树、记得住回忆的地方,还是仅仅是一块刻着名字的石头?
黄昏时分,天寿陵园的路灯亮了起来,暖黄色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