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春末风里还飘着洋槐的香,沿着潮白河北岸的堤路往东开,过了顺义俸伯桥,远远就能看见一片浓绿——那是潮白陵园的林子。作为北京东边有名的经营性公墓,它藏在潮白河生态走廊里,位置不算偏,交通倒比想象中方便。京承高速俸伯出口下来,沿右堤路开十分钟就到;地铁15号线俸伯站转顺15路公交,两站地直接停在大门口。不像有些远郊陵园得绕山路,这里离市区的距离刚好,既避开了城市的喧嚣,又没让思念变成长途跋涉的负担。
进了陵园门,首先撞进眼里的是两排合抱粗的国槐,树荫把柏油路盖得严严实实,夏天走在这里连太阳都晒不着。路两边的玉兰树刚谢了花,枝桠上正冒新叶,旁边的紫薇树已经打了花苞,再过些日子就要开成粉紫色的云。往里走能看见一条清浅的水系,是潮白河支流引过来的,水面浮着睡莲,岸边立着青石桥,桥栏上爬着常春藤。工作人员说,园区里的植被都是按四季景观搭配的:春天有玉兰、桃花,夏天有紫薇、月季,秋天有红枫、银杏,冬天有油松、竹子,连墓碑都藏在树影里,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公园的座椅。上次遇到位来扫墓的阿姨,蹲在墓位前摘杂草,说“我家老头生前爱养花,现在这儿的花比家里阳台还多,他肯定乐意”。
潮白陵园最让人踏实的,是它的“不刻意”。没有夸张的雕塑,没有刺眼的石狮子,连墓碑都做得小巧,石材是浅灰色的花岗岩,刻字用的是烫金小字,看着温和。园区里有块“绿境园”,是专门做生态葬的区域——树葬的坑位挖在银杏或松树下,用可降解骨灰盒,埋好后种一棵月季;花葬是把骨灰混在花肥里,种进一片二月兰田;还有纪念墙,青石板上刻着逝者名字,墙前摆着石凳,供人坐着说话。工作人员说,去年有位老人临终前要求树葬,儿子本来担心“没个碑不像样”,结果今年春天去看,那棵银杏抽了新枝,儿子摸着树干说“爸,你比我长得快”。这种把生命还给自然的方式,比传统墓碑更让人安心。
服务上的细节也很暖。门口的接待室里,总有工作人员端着温热的茶水,顾问不会追着你推销贵的位置,而是先问“老人生前喜欢什么?爱安静还是爱热闹?”上次陪朋友去选位,顾问带我们看了三个地方:林子里的位置适合爱清净的,水系边的适合爱钓鱼的,靠近纪念墙的适合想和老同事作伴的。朋友选了林子里的银杏位,顾问特意提醒“秋天来的时候,银杏叶会落在墓碑上,不用扫,留着当纪念”。还有代祭服务,去年疫情严重时,朋友没法来,工作人员拍了视频:擦干净墓碑,摆上朋友寄来的桂花糕,在旁边放了段越剧——那是他妈妈生前最爱听的。视频里,风把越剧声吹得飘起来,落在银杏叶上,像妈妈在笑。
走的时候,看见几个小朋友跟着家长来扫墓,蹲在水系边看鱼。家长说“太奶奶在这里种了棵月季,我们来看看它开了没”,小朋友踮着脚扯花瓣,说“太奶奶的花比幼儿园的还美”。原来死亡不是终点,是变成了树,变成了花,变成了风里的香,变成了孩子眼里的鱼。潮白陵园不是冰冷的墓地,是个能把思念放下来的地方,像潮白河的水,温柔又踏实,像林子里的风,轻得能接住所有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