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帮妈妈翻晒外公的旧毛衣。毛线团上还沾着去年清明带回来的草屑,妈妈用指甲轻轻挑掉,说:“你外公最讲究这些,毛衣要晒得软软的,他穿了才舒服。”她抬头问:“预约好了吧?别像去年那样,到门口排半小时队,你外公该等急了。”我笑着晃了晃手机——预约成功的短信躺在对话框里,上面写着“4月5日上午9:00-11:00,灵山宝塔陵园A区”。其实今年我早早就想跟大家聊聊预约里的小细节,省得你到了门口慌。

想预约其实挺简单的,微信搜“灵山宝塔陵园”公众号就行。点底下“服务中心”里的“祭扫预约”,跟着提示填信息——姓名、身份证号要跟本人一致,祭扫日期选你方便的时间段,比如早上9点人少,能慢慢走;要是想赶在太阳出来前,选7点也成。上周帮楼下张阿姨预约,她拿着手机凑到我跟前:“姑娘,这个‘亲属关系’要填啥?”我跟她说:“填‘女儿’就行,陵园要确认是直系亲属,放心,信息不会乱传的。”提交之后没五分钟,手机就响了——是预约成功的短信,记得存好,到时候门口要扫二维码或者看短信。要是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,直接打陵园的电话(400-xxx-xxxx),接线的姑娘特别有耐心,会一步步帮你记下来,还会提醒你“带好身份证,别忘啦”。

预约好之后,还有几个小细节要留意。身份证一定要带,门口要核对信息;陵园的停车场在西门,要是怕堵,可以坐地铁到“灵山站”,出口有接驳车直达陵园,免费的;还有,陵园里有便民服务点,摆着免费的白菊花、软毛刷子和湿纸巾——去年我没带清洁工具,志愿者递过来一把刷子,说:“用这个,软毛的,不会刮花墓碑。”旁边还有个阿姨要给老伴擦照片,志愿者蹲下来帮她扶着相框,说:“阿姨,我帮你扶着,你慢点儿擦。”风里飘着槐花香,阿姨的手在照片上轻轻摩挲,说:“老头子,你看,有人帮我呢。”我站在旁边,忽然觉得眼睛发烫——原来这些细节,都是陵园给我们的温柔。

灵山宝塔陵园预约祭扫-1

其实最开始我也觉得预约是“形式”,直到去年遇到的一件事。那天我早到了半小时,看见一位叔叔坐在台阶上抽烟,烟灰掉在地上,他用脚碾了碾,说:“我预约的是10点,怕赶不上,五点就从家出来了。”旁边的志愿者递给他一杯温水,说:“叔叔,不急,我们帮你留着位置,你先喝口茶。”叔叔接过杯子,指了指远处的墓碑:“那是我妈,她生前最怕我急脾气,说‘慢慢来,日子要慢慢过’。”后来我看见他走到墓碑前,把带来的饺子放在石台上,说:“妈,我没急,我慢慢走过来的,你看,饺子还是热的。”阳光照在他的背上,墓碑上的刻字闪着光,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——原来预约不是“束缚”,是让我们能“慢慢来”:慢慢擦一擦墓碑上的灰尘,慢慢摆上先人生前爱吃的食物,慢慢说一句“我最近挺好的,你放心”。

昨天晚上妈妈把外公的毛衣叠得方方正正,放在行李箱里,说:“要带过去晒晒太阳,他最怕潮。”我看着她的白发,忽然想起陵园里的那棵老槐树——去年我在树下坐了一会儿,风把槐花吹落在手心里,像外公当年给我的糖。其实预约的那串数字,不过是给想念一个“从容”的理由:不用挤在人群里赶时间,不用因为排队而慌慌张张,能好好地、慢慢地,和心里的人“见一面”。灵山宝塔的草又绿了,树又发芽了,我们带着想念来,带着温柔走,而那些预约里的小细节,那些便民服务的温度,那些志愿者的笑脸,都是让这份想念,更沉、更暖、更久的

灵山宝塔陵园预约祭扫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