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住在彭浦新村的陈阿姨去静安墓园选墓碑。她攥着老伴李叔的旧照片——照片里李叔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站在人民公园的银杏树下笑——走在墓园的林荫道上,风卷着银杏叶落在她脚边,她突然停下问我:“小周,你说这石头做的牌子,怎么有的卖几千,有的要几万?我想给你李叔选个像样的,但也不想花冤枉钱。
我拉着陈阿姨坐在墓园的石凳上,刚好碰到负责接待的张师傅。他蹲下来指着不远处的墓碑说:“阿姨,墓碑价格最核心的差别,就在石头本身。”张师傅说,静安墓园常用的材质是花岗岩,里面又分芝麻黑、中国黑、印度红几种。芝麻黑是最基础的,耐脏、不容易裂,基础款大概8000到1万;中国黑更亮,像镜子一样能照见人,要贵2000多;还有汉白玉,白得像雪,但脆,容易有细纹,价格要3万往上。陈阿姨凑过去摸了摸芝麻黑的墓碑,指腹蹭过石头的纹理说:“这石头摸着实在,像李叔以前用的茶缸,摔过两次都没碎,他说‘粗笨的东西才经用’。”
张师傅又带着我们走到一排刻着花纹的墓碑前。“工艺也是价格里的大头。”他指着一块刻了整枝梅花的墓碑说,“你看这花瓣的纹路,是王师傅用刻刀一笔一笔凿出来的,每道痕都带着手的温度,光手工费就要1500;要是机器刻的,半天就能完成,只要300块。”陈阿姨伸手抚过那朵梅花,指节轻轻碰了碰花瓣尖:“李叔以前在阳台种了株春梅,每年冬天我都要帮他扶着枝桠剪芽,他说‘梅花要瘦才好看,像你年轻时候的腰’。”张师傅笑着补充:“还有设计,比如把夫妻名字刻成连理枝,或者加个小铜框放老照片,这些细节都会加钱。上次有户人家要刻老房子的浮雕——红瓦、木窗、门口的梧桐树,师傅刻了整整半个月,工艺费就加了1万2。”
“位置和服务也得算进去。”张师傅指着湖边的一排墓碑说,“靠主干道或者景观区的位置,比如湖边的柳树下、银杏林旁,比角落的贵30%。”陈阿姨抬头望了眼不远处的银杏林,阳光穿过黄透的叶子洒下来,像撒了一层碎金。“那银杏林旁边的位置,要加多少钱?”她问。张师傅说:“比基础位置贵2000,但每天早上有晨露,傍晚有夕阳,风一吹叶子落下来,像以前在公园散步的样子。”陈阿姨点头:“李叔最爱逛公园,以前每周日都要拉我去人民公园,说‘树多的地方,空气里有土味,像老家的田埂’。”

最后陈阿姨选了芝麻黑的基础款墓碑——石头粗粝却扎实,像李叔的手掌——加了手工刻的“相伴五十载”(这是他们金婚时挂在客厅的横批),还有一朵指甲盖大的梅花浮雕,位置选在银杏林边第三排。算下来总价1万2。她蹲在墓碑前,用衣角擦了擦石头表面的浮灰,轻声说:“老东西,以后这里就是你的新家,我每周来给你带杯热茶,带点你爱吃的桃酥。”张师傅递过来一块干净的布:“阿姨,以后我们会定期帮你擦墓碑,清明前也会帮你摆两枝菊花。”陈阿姨笑着接过:“麻烦你了,他生前最怕脏,以前我要是没擦桌子,他能念叨半天。”
走出墓园时,风又卷着银杏叶落下来,一片刚好落在陈阿姨的手心里。她把叶子夹进李叔的照片里,说:“回去把这叶子贴在相册里,告诉他新家的样子。”阳光裹着风钻进衣领,我突然明白,墓碑的价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——它是芝麻黑石头里藏着的“经用”,是手工刻字里带着的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