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风裹着银杏叶掠过炎黄陵园的石阶,我跟着李阿姨往山上走时,她忽然停在老槐树底下问,这个位置的自选墓多少钱。阳光穿过槐叶洒在她发间,我想起上周另一位先生选了湖边的位置,说要让母亲“每天看得到水”——其实炎黄陵园的自选墓价格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,而是串着回忆的线,把思念一点点缝进山水里。

很多人问自选墓怎么算价,其实它更像“给回忆找落脚处的工本费”。北京的墓地有严格的面积规定,不能超过1平方米,所以自选墓的价格先从“位置”算起:靠近湖边的位置,因为能望见波光粼粼的水面,价格会比山脚下的高两三千;挨着松柏的位置,比灌木丛的贵一点,不是因为松柏贵,是大家都觉得“长青树陪着亲人,踏实”;就连离主路的距离都有说法,有的子女想选安静的角落,有的想选方便常来的路口,差个几十米,价格就差出几百块——每一寸土地都沾着山的温度、水的灵气,所以每一寸都要算进“思念的成本”里。再比如墓碑材质,选花岗岩的比大理石贵一千多,不是因为花岗岩稀有,是它经得住风吹日晒,不会像大理石那样几年就风化;刻字也有讲究,有的用户要刻老人生前写的诗,一笔一画都要对齐,工费就比普通刻字贵点,但没人觉得不值,因为那是“老人的笔迹,要留得久一点”。

我见过最动人的选墓,是去年冬天的陈阿姨。她选了三个月,最后定在老槐树北边第三排。那个位置离湖边远,价格比热门位置便宜近一万,但她蹲在地上摸了摸土说,我家老周以前总在这棵树下下棋,有次赢了还摘槐花开玩笑说“等我走了,就守着这棵树”。工作人员给她算价格时,她指着旁边的小松树说“再加一棵,要和他家楼下的一样”——那棵松树加了三百块,她眼睛都没眨,说“老周会喜欢的”。其实炎黄陵园的工作人员从不会推荐“最贵的”,只会问“老人生前喜欢什么”“你们一起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”,因为自选墓的价格,从来不是“买贵的”,是“买对的”——贵的位置不一定装得下回忆,对的位置,哪怕便宜点,也能让思念“住得舒服”。

还有价格的透明度,炎黄陵园的自选墓有本“明白账”:位置费多少,材质费多少,植物费多少,甚至刻字的工费都列得清清楚楚。上次有位小伙子选了墓碑刻“父子俩,一辈子”,工费比普通刻字贵两百,工作人员指着清单说“这是手刻的,不是机器雕的,更像你写的字”,小伙子笑着付了钱,说“我爸以前总说我字写得丑,现在让他看看,我能刻出他的名字”。还有售后的维护费,比如每年修剪松柏、清理墓碑,这些都会提前说清楚,有的包含在总价里,有的是单独算,但从不会藏着掖着——因为思念不该有“意外”,价格也不该有“惊喜”。

炎黄陵园自选墓价格-1

黄昏时我离开陵园,看见陈阿姨蹲在老槐树下,往土里埋了颗槐籽。风里飘着槐香,远处的湖水泛着金光,每个自选墓的位置都亮着小灯。其实炎黄陵园的自选墓价格,不过是“帮你把回忆安个家的费用”:有的位置装着“一起下棋的下午”,有的装着“湖边散步的黄昏”,有的装着“楼下的松树”,每一分钱都不是花在石头和土地上,是花在“让他还在身边”的感觉里。

那天李阿姨付完钱,摸着老槐树的纹路说,等春天槐花开了,我就带老周的棋来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我忽然明白,自选墓的价格从来不是重点——重点是,那个位置,装着你们的故事,装着他的温度,装着“他还在”的念想。而炎黄陵园做的,不过是把这些念想,变成能摸得着的土地、能看得见的树、能守

炎黄陵园自选墓价格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