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的炎黄陵园,柏树林里飘着松针的清苦气,我蹲在一块刻着“李建国之墓”的石碑前系黄丝带,身边的张阿姨突然拽了拽我的袖子:“姑娘,你知道这墓地能放多久不?我家老周埋这儿快18年了,我总怕到期了没人管。
其实不止张阿姨,很多来炎黄陵园扫墓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——明明买墓时说“长期使用”,怎么又冒出个“20年期限”?这得从1997年的《殡葬管理条例》说起。条例里明确规定“公墓墓穴的使用年限最长为20年”,但很少有人注意后面的补充:“期满后可以续期”。换句话说,这20年不是“保质期”,更像小区物业费的缴费周期——你交了费就能继续用,没交物业会催,但不会直接把房子收走。炎黄陵园服务中心的王经理跟我解释:“我们从没把‘20年’当成截止日期,反而觉得这是个提醒——提醒家属常来看看,别让逝去的人孤单。”
炎黄陵园的续期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得多。上周我跟着王经理去服务中心,刚好碰到住在附近的陈叔来续期。他攥着皱巴巴的墓地证递过去,有点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眼神不好,证上的字都磨花了。”工作人员笑着接过,电脑上查两秒就说:“陈叔,您这墓2005年买的,明年3月到期,续5年交300块就行。”陈叔掏出手机扫码,不到五分钟办完:“我以为要带一堆证明呢,没想到这么快。”王经理说,陵园的续期费用一直按成本收,每年几十到几百块,“就是个打扫墓碑、维护草坪的钱,不会让家属有负担”。去年有位从外地回来的阿姨,攥着墓地证掉眼泪:“我家老郑埋这儿20年了,每年来扫个墓心里就踏实,续这点钱算什么?”
最让家属担心的“到期没续怎么办”,其实也有温情的解决方案。炎黄陵园有本“失联墓主登记册”,每块到期未续的墓都会被记下来——工作人员会先寄信、打电话,实在联系不上就定期去擦碑,怕青苔盖了名字。去年有个从深圳回来的小伙子,抱着旧行李箱冲进服务中心:“我找我爸的墓!我妈去世前说在第三排柏树下。”工作人员翻登记册,果然找到“刘德顺”的名字——那墓到期3年,碑上的青苔快遮住“德”字了。小伙子蹲在墓前哭半小时,末了说:“续10年,以后我每年都来。”王经理说:“我们从没想过‘平坟’,那不是砸人家的念想吗?”
说到底,墓地的意义从来不是“能放多久”,而是“能记多久”。炎黄陵园的西北角有片儿童墓区,每块墓碑都像小枕头,刻着“小宝贝,妈妈明天再来看你”“浩浩,你种的向日葵开了”。有次我碰到位妈妈,蹲在墓碑前给孩子擦照片:“我每年都来续期,哪怕以后我老了走不动,也要让我女儿接着来——这是我和孩子的约定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一朵玉兰花落在墓碑上,像极了孩子的小手。
离开陵园时,夕阳把柏影拉得老长,门口的保安大叔跟我打招呼:“下次来提前说,给你留车位。”我回头望漫山的柏树,突然明白:所谓“使用年限”不过是政策里的数字,而刻在墓碑上的名字、系在树上的黄丝带、放在碑前的水果糖,才是真正的“永恒”——它是张阿姨对老周的牵挂,是陈叔对妻子的想念,是深圳小伙子对父亲的愧疚,是所有未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
炎黄陵园的柏树林还在生长,风里的香气一年比一年浓。那些关于“年限”的疑问,终会被风轻轻吹走,剩下的,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联结——不管过了多少年,只要你想来,这里永远有一块属于你的“念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