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老人走得突然,上周刚办完葬礼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爷爷选一块安息地。之前从没接触过这些事,站在殡仪馆门口翻着宣传册,看着“天山陵园”几个字,突然想起爷爷生前总说“要去有山有水的地方”,于是决定去探探路。

跑了两趟陵园才摸清楚,选墓这件事不是“看一眼就定”,得慢慢抠细节。首先得做前期功课——我先上天山陵园官网翻了翻,首页有清晰的园区介绍、墓型分类和价格区间,怕信息滞后,又打了客服电话,问清楚园区在昌平区京藏高速旁,开车40分钟能到,还有公交345路直达,这点对没车的姑姑来说挺重要。客服特意提醒:“最好实地来看看,图片里的绿化和实景的温度不一样。”周六跟着爸爸去的时候,进园先闻见桂花香,沿着银杏道走进去,两边草坪剪得整整齐齐,没有杂草,路过“福泽区”的时候,看见有工作人员蹲在墓碑前擦灰,爸爸蹲下来摸了摸碑石,说“这花岗岩质感扎实,不是那种脆生生的劣质货”,顾问大姐在旁边笑着接话:“我们的碑石都是挑的A类料,风吹日晒几十年都不会裂。”

天山陵园购买墓地流程-1

选墓的环节最费心思,不是挑个好看的碑就行。顾问大姐先问我们的需求:“想要安静点的还是方便祭祀的?”爷爷生前爱听鸟叫,我们选了靠里的“静园”——位置在小山坡上,背后是松树林,前面能看见远处的小池塘,大姐说这个位置是坐北朝南,符合老辈人“背山面水”的讲究。然后看墓型,爷爷喜欢传统的,我们选了立碑墓,碑面上能刻家训,旁边还能嵌一张瓷像;旁边的生态葬区是树葬,每个树坑挂着小牌子,价格比立碑便宜一半,顾问说现在年轻人选得多,但爸爸还是觉得“立碑能留个实实在在的念想”,我们也顺着他的心意。

天山陵园购买墓地流程-2

确定墓位后,手续办理倒不复杂,但得把材料带齐。顾问给了张清单:爷爷的身份证复印件、火化证明、爸爸的身份证,还有户口本(证明亲属关系)。先交了1万块定金,保留墓位7天,签合同的时候,我特意把条款翻了三遍——墓位使用权20年,到期能续;每年管理费是墓价的5%,一年一交;刻字费按字数算,每个字10块;安葬费500块,包括铺金布、放骨灰盒的仪式。大姐指着合同说:“这些费用都写得明明白白,没有隐形消费,你要是怕忘,我给你标重点。”爸爸问能不能一次性交管理费,大姐说:“建议一年一交,后续政策有变化还能调整,更灵活。”

最安心的是后续服务。上周三安葬的时候,陵园派了两个工作人员帮忙——一个铺金布,动作轻得像怕吵醒爷爷;一个扶着骨灰盒,放进去的时候还说了句“老爷子,到家了”。安葬完,工作人员递来矿泉水,说:“以后清明要是没时间来,给我们打个电话,我们帮着打扫墓位、献束花;要是想刻字添东西,直接找我就行。”爸爸握着他的手说:“谢谢,这样我们就放心了。”

其实回头想想,选墓不是买一件商品,是给长辈找一个“家”。天山陵园的流程没有弯弯绕绕,顾问不催着交钱,而是蹲下来跟你聊爷爷的喜好;手续不繁琐,把该带的材料讲清楚,合同条款标明白;甚至连安葬时的一句“老爷子到家了”,都透着温度。现在爷爷的墓位前种了棵小松树,每次路过松树林,风一吹,树叶沙沙响,像爷爷生前拍我肩膀的声音——原来所谓“安心”,就是流程里藏着的那些心意,是每一步都有人替你想着“要给逝者留体面”。